资源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品味童真童趣。2.披文入情,把握复杂情感。3.激趣引导,尝试整本书阅读。(【课前准备】)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人和事,初步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小学六年级时学过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以及他人的评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的人》等文章。请 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学生自由发言)没错,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之一。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用笔批判现实,揭露病痛, 改造社会,是一名无畏的革命斗士。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共同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二、梳理情节,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一 ) 结合预习,梳理本文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文中第1~8段,写的是 百草园;第9段为过渡;第二部分,文中第10~22段,写的是三味书屋。( 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读了全文, 你觉得“我”在这两个地方快乐吗 请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开头,补写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感受,并结合文中具 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示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都很快乐!理由: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在那里我们可以快乐地玩耍(看风景、听虫鸟鸣、玩虫子、挖何首 乌、摘覆盆子、捕鸟以及折蜡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听 故事,还有上课画画等。示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失去了快乐的天堂/开始 苦恼了。理由:“我”被送进“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寿先生因“我” 问“怪哉”而面有怒色,寿先生对“我”很严厉,“念书”的枯燥, 百草园及绣像画后来被卖了。小结:看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的“我”既有“快 乐”也有“苦恼”。三、研读文本,品味童真童趣( 一) 细读课文第1~8段,品味作者笔下百草园里的童真童趣, 回答以下问题。1.关于百草园的文字,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一段 找出来品读一 下,说说你的感受。示例1: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高度 凝练,俭省的笔墨里涵盖了很多信息,体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示例2: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 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 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多种感官结合,使那 些昆虫、景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性。2.默读第4~5段,边读边想象长妈妈讲故事的画面,揣摩其语 气。后文三味书屋中也有“我”跟长妈妈的情节,找一找。思考: 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 (1)一个慈爱的保姆正绘声绘色、耐心地给一个小孩讲 故事。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如痴如醉。这是长妈妈对“我”的 爱,这个温馨的画面深深地镌刻在鲁迅先生心中。(2)三味书屋部分,在“我”碰到“怪哉”一词时,也想到去 问阿长,说明尽管她“不渊博”,但“我”非常信任长妈妈。3.文中写“我”爱拔何首乌、对美女蛇的故事念念不忘以及“我” 问“怪哉”等细节,体现了“我”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我”对奇幻的事物很感兴趣,充满了儿童特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小结:在百草园部分,作者用“我”的儿童视角去观察和打量各 种景物,用儿童可爱的心理去思考各种问题,从而为我们呈现了一 个趣味盎然、充满童真童趣的别样“乐园”。(二) 研读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思考: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与百草园有何不同 1.默读第9段,品悟其中包含了“我”的哪些感情。 提示:抓重点字词品析。明确: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和连着三个“也许是因为”, 写出了“我”内心的疑问、猜测、对未来的恐慌,以及辞别百草园时的痛苦、依恋与无奈。2.速读第10~20段, 三味书屋真的是“最严厉的书塾”吗 说 说你的理由。提示:勾画关键词句,结合寿先生的形象进行分析。示例1:“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可 见先生的修养风度。示例2:“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 ” —— “很严厉”可能是因为“怪哉”事件,更可能是一开始要立规 矩;“好起来了”,说明寿先生并不是严厉的人。示例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 不常用。”——两个“不常用”,表明寿先生不经常体罚学生。明确:通过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寿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 博学”“和蔼”、宽严相济的老人;且全文中找不到“我”对学习、 对老师不满的文字。可见,三味书屋并不是“最严厉”的书塾。追问:为什么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时,寿先生“似 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提示:结合上下文语境,关注“我”提问的地点和时机。明确:地点在先生书房,“拜孔子”说明寿先生师从儒家。《论 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寿先生是饱读经典的宿儒, “我”问的“怪哉”,不属于儒家文化,所以先生持厌恶态度。时 机是在“上了生书”这个正常上课期间,正是“我”刚入学堂的行 为规范期,提出这个问题,寿先生当然会脸有怒色。小结:通过研读文本,揣摩重点词语,我们看到,无论是百草园 还是三味书屋,都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快乐”,当然也有着儿童所 特有的“苦恼”。四、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 一) 前面我们筛选出了“我”的一些苦恼,从时间轴来看,可 以分成哪几类 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可分为当时的苦恼和现在的苦恼。(1)当时的苦恼—— “我”被送进“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寿先生因“我”问“怪哉”而面有怒色,先生对“我”很严厉,“念书”的枯燥……(2)现在的苦恼——百草园后来被卖了,画也被卖——由此我 发现,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成年后对童年的追忆。( 二) 品读课文首尾两段,思考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1)(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 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绣像)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明确:百草园被卖,绣像图画也被卖,“我”童年的“快乐”便 永远失去了。所以回忆起来难免会产生惆怅与感伤。( 三 )朗读并体会这两句话的语气。小结:虽然三味书屋中的“我”的确有些“苦恼”,但与我们今 天所面临的各种苦恼,尤其是鲁迅先生后来家道中落、认识到国家 羸弱以及改造国民性的痛苦相比,这种“苦恼”是以孩子的口吻提 出的儿童的苦恼,如今回忆起来,这些“苦恼”恰能给读者带来温 馨的感觉。五、激趣引导,尝试阅读整本书( 一 ) 通过学习,我们感悟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充满着童真 童趣以及回忆时的惆怅与感伤。学完全文,你有没有相关的疑问 小组交流,全班分享。预设1:长妈妈为什么又叫阿长 鲁迅与阿长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点拨:阅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进一步了解阿长的形象。预设2: “我”家为什么要卖掉百草园和屋子呢 为什么会“因 为要钱用”而卖掉绣像画 点拨:同学的答案都在《朝花夕拾》中。预设3:“我”真的“不应该问”“怪哉”吗 该如何看待“我” 的提问 点拨: “我”的提问是出于孩子的好奇与求知,这种精神和做法 更要受到保护。但是寿先生的态度与做法,让我们看到封建的教育 制度对孩子自由天性的压抑。此类事件,在《朝花夕拾》中还有很 多,找一找,同学之间点评交流。( 二 ) 理解《朝花夕拾》取名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朝花夕拾》这个名称的 PPT:早上掉落的花,傍晚的时候捡起;比喻重拾往事,旧事重 提。从《朝花夕拾 · 小引》以及其他作品后备注的时间上,我们了 解到,《朝花夕拾》结集时鲁迅先生已经45岁。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 使我时时反顾。”当鲁迅先生为国家和民族战斗不息时,因社会黑 暗而沉默压抑时,他回忆起儿时的故乡、故乡的食物、富足的家庭、 无忧无虑的童年、关怀爱护他的亲友师长,所有这些都给了他再次战斗的勇气。明确:《朝花夕拾》这个书名,表达了作者不仅是追忆往事,也 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批评社会现实。小结:我们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出了有趣的事、温 暖的人以及儿童纯真丰富的内心。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 “百草园”,也有属于自己的“三味书屋”。让我们共同珍惜、细 细品味这些最珍贵的回忆!六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整本书阅读》部分,小组合作,自选专题,开展探究; 或根据课上的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专题,撰写一篇读书报告。我 们在读书交流会上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