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驿路梨花【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 设置悬念和误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 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心灵的真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学 习这篇小说主要通过“略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圈点勾画重点语句,诵读感悟”等方法进 行。【教学目标】1.运用略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复述故事内容。2.圈点勾画重点语句,找出文中的误会和悬念,感受文章巧妙构思的妙处。 3.诵读“梨花”的语句,理解作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预习提示】1. 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谁是主要人物 (2)课文中设置了哪些误会和悬念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多次出现“梨花”,“梨花”的作用是什么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一边展示梨花的图片,一边描绘梨花盛开的景象:看,雪白的梨花簇拥在一起,互相推着,挤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争相绽放出最 美的花朵。走近了,仔细端详,每一朵花是那样的晶莹剔透,仿若少女娇艳明媚的容颜站 在梨花前,深深地吸一口气,五脏六腑里都是梨花的香气,熨帖极了。当你在长途跋涉之后, 当你在精疲力竭之时,忽然看见这么一片梨花,你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 一定会惊喜地叫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荆彭风的《驿路梨花》,走进西南边陲,伴着美丽的梨花,去 品读一个与梨花有关的故事。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快速地略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了一个 的故事。略读要求同学们做到: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文章的重点,感知文章的内容。做到动脑, 动眼,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二)预设:学生复述故事时,能将人物找出,故事概括出,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故事。如:“我”和老余在深山中行走得很累时发现小茅屋,我们不知道主人是谁,误把瑶族 老人当作主人,结果不是,第二天“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时,照看小茅屋的梨花妹妹来了, 告诉我们小茅屋是解放军建造的,后来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姐姐出嫁后后妹妹照料小茅屋。 (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同学们是按照人物出场是顺序复述故事内容的,这 种顺序会让我们思路清晰。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是行文曲折,情节波澜起伏,紧紧扣住小屋 主人是谁的核心,设置悬念,穿插误会,构成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突出了学习雷锋助人 为乐的主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感受它巧妙的一波三折的构思。三、跳读课文,探究文本(一)请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语句,思考:作者设置了怎样的悬念和误会,让故事 一波三折 (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重点语句是否一致,悬念和误会是否一致(三)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两次误会,三次悬念,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老师点拨、归纳。 明确:两次误会。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 主人,他听说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二次误会:“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 姑娘。误以为前面的小姑娘是梨花,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 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 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三次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管理者都是主人,解放军,瑶族老人,梨花姐妹,“我”和老余。目的是方便过路人,体现他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好处: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作者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来达到这种效果 (插叙)什么是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 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插叙 (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照看小茅屋)(五)比较异同,揣摩本文行文一波三折的好处。 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故事:解放军建造茅屋,梨花照料茅屋,梨花出嫁,妹妹照料茅屋,瑶族老人迷路遇到茅屋, 照料茅屋,“我”和老余见到茅屋,修茸茅屋。学生交流讨论两者的不同文章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 改后没有了悬念和误会,故事平铺直叙,读来平淡无味。四、品读“梨花”,理解作用(一)当我们在深山中无路可走,无地休息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梨花,我们遇到的是梨花 妹妹,感受到的是梨花香气,请同学跳读课文,划出有关“梨花”的句子。(二)大声朗读有关“梨花”句子,理解“梨花”的作用。 学生运用批注法,记录下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学生依次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预设: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作用:疲劳的时刻见到梨花,见到人家,感受到的是温暖。将读者带入优美意境,赞美 茅屋,赞美照顾茅屋的人。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 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作用:作者描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梨花丛中的小姑娘,梨花的美衬托人的美,赞美梨花 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用:升华主题。“梨花”与助人为乐的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象征着这些助人为 乐的人,也象征着雷锋一样助人为乐的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写出雷锋精神在边区发扬 光大,表达作者对淳朴民风,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边区人民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五、拓展延伸,解读标题(一)齐读标题,想一想,作者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二)学生思考讨论,找学生回答。 预设:“梨花”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洁白美丽的梨花象征梨花姑娘的鲜 明形象、纯美心灵,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驿路”是边疆行走的道路,表明雷锋精神 的在边疆处处可见,表达作者对边疆淳朴民风、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赞美之情。(三)“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借用了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让我们来齐读 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闯武均州报一 陆游成将军中壮部,p 山阵捷书来。胡广致作厂年计,三意一知- 日。列丫仁恩深附露,(令残“雷。志知法食阴陵健,隆路架工处处刀。译文:白发将军虎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胡贼说梦妄想永占中原,岂知 上天佑我大宋兴泰。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 墓,驿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明确: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诗人听到西京已经收 复的激动喜悦心情。作者借用这句诗,表达自己对雷锋精神洒满边区大地的愉悦之情,也表 达自己对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教师点拨:作者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 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六、课堂小结,联系现实请问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雷锋”吗 我们今天还需要“雷锋精神”吗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预设:口渴的时候帮自己打热水的同学是“雷锋”。 生病的时候帮自己买药的同学是“雷锋”。学习的时候帮自己解决难题的同学是“雷锋”。问路的时候耐心告诉自己路线的陌生人是“雷锋”。 别人有困难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人是“雷锋”。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的善,就是我 们的仁,有了“雷锋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和谐,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人人做“雷锋”。附:板书设计驿路梨花梨花姐妹 瑶族老人 解放军“我”和老余线索象征淳朴民风 助人为乐 雷锋精神 美好心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