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声慢》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 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 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 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 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 感悟李清照坚韧、 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1、 深入研读诗歌, 抓住意象, 体验愁情, 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 让学生由词及人, 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 进入到词人苦闷、 复杂的精神世界, 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 情感体验法、 探究学习法、 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 这首词,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及所学作品。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 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 ,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二、 导入: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教师示范朗读《声声慢》 ,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气氛、融入意境。三、整体感悟1、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感受词人的情感,大家一起来品味。(如:“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佳节又重阳”的“又”字等)教师小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深深的愁思,也许,只有经历了超出常人所能承受的深仇苦恨,才能写出那极致的哀婉。心就像一个小小的杯子,承载了太多的悲喜,溢出来,便成了诗。那些词写在纸上,用的并不是墨,而是扎破手指的血!2、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 我们就抓住这个“愁” 字, 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1)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雁过也,正伤心(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李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 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冷冷清清, 是什么冷清呢?(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 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所以, 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 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 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借景抒情:赏意象 品愁情同学们都知道,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 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 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 品愁情。(1)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教师指导)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2)小组探讨意象含义(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结论:酒是“愁”的象征(3)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结论:渲染愁情(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5)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6)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 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 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牵愁惹恨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四、愁为何而生?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 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进入到作者苦闷, 复杂的心境, 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1127 年:金灭北宋, 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 年:赵明诚孤身赴任, 身染重病, 八月 十八日去世。1132 年夏:再嫁张汝舟, 可惜遇人不淑, 9 月 提出诉讼, 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 年:李清照没有子嗣, 凄然一身, 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 葬于何处。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由亡国到丧失, 由再嫁到离异, 由入狱到悲死, 可谓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 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 带着一腔悲愤, 悄无声息的去了,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 葬于何地。了解这些史实之后, 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五、 最后, 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 向清照坚韧、 孤傲的灵魂致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