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平平安安回家来》系列的第二课时,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关注外在的交通规则遵守,更引导学生体会交通环境中的人文关怀与安全文化。通过“路上的温暖”这一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及安全出行意识,让学生理解到在追求个人安全的同时,也应关注并传递社会正能量。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对交通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多数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体验和深刻感悟。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在日常出行中主动传递温暖、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在遇到交通紧急情况时采取正确措施等方面尚需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本节课将侧重于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分析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共安全政策的认同与支持,理解遵守交通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体现。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操,鼓励在交通环境中主动传递正能量。 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明确知晓并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健全人格:通过体验与反思,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保障交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并体验“路上的温暖”,学会在交通环境中展现人文关怀。教学难点将交通安全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放学路上温馨互助的短视频,如:小学生帮助老人过马路、司机礼让行人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传递了怎样的温暖与正能量?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路上的温暖”。 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指名学生汇报 通过生动展现放学路上温馨互助的温馨场景,如小学生主动搀扶老人安全过马路、司机耐心礼让行人等,以直观感人的方式触动学生心灵。通过这些正面行为的展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中存在的温暖与正能量,激发他们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美好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进而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路上的温暖”,旨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感恩之心及实践社会公德的能力,让爱与温暖成为他们日常行为的指南针。二、讲授新课 板块三:路上的温暖 1.分享与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朋友在放学路上遇到的温暖瞬间,可以是来自陌生人的帮助,也可以是家人间的关爱细节。通过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2.角色扮演:设计几个交通场景,如:盲人过马路、老人提重物、小孩跌倒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如何在这些情况下给予帮助和关怀。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路上的温暖”的理解与体验。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正面的交通行为案例和反面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 4.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路上的温暖”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鼓励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如:每周至少帮助一位需要过马路的人、提醒家人遵守交通规则等。 分享与交流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 引导学生反思 “路上的温暖”旨在通过情感共鸣与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社会温情与个人责任的理解。通过分享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与同理能力;而角色扮演则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身实践关怀与帮助,不仅增强社会责任感,还促进了团队合作与情感交流,共同编织出社会和谐的温暖篇章。 通过对比分析正面与反面的交通行为案例,旨在以鲜明对比触动学生心灵,深刻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此过程不仅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还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情感升华环节则鼓励学生将这份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将“路上的温暖”——即文明出行、相互关爱——融入日常,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成为有担当的公民。三、课堂练习 设计一项“寻找身边的温暖”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中的温暖行为,下节课进行分享。 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 通过“寻找身边的温暖”任务,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用心观察并记录下社区与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中的温馨瞬间,如礼让行人、帮助老人过马路、司机间的友好示意等。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同理心及正面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即使在日常交通的匆匆流转中,也不乏温情与善意,从而激发他们传递温暖、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与行动力。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路上的温暖”不仅是交通安全的保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馨的交通环境。 指名学生谈感想和收获 作为交通安全基石的同时,更是社会文明风貌的亮丽名片。通过强调其双重价值,激励学生将安全意识与人文关怀融入日常,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携手共创一个不仅安全无忧,更充满温情与和谐的交通环境,共同见证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板书设计4.平平安安回家来 寻找温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平平安安回家来第2节第二单元 过好校园生活(统编版)一年级上第2课时1234567素养目标新知导入新知讲解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1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共安全政策的认同与支持,理解遵守交通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体现。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操,鼓励在交通环境中主动传递正能量。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明确知晓并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健全人格:通过体验与反思,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格特质。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保障交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2新知导入2新知导入观看一段关于放学路上温馨互助的短视频,如:小学生帮助老人过马路、司机礼让行人等场景。思考:这些行为背后传递了怎样的温暖与正能量?本节课主题——“路上的温暖”。3新知讲解板块三:路上的温暖1.分享与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朋友在放学路上遇到的温暖瞬间,可以是来自陌生人的帮助,也可以是家人间的关爱细节。3新知讲解板块三:路上的温暖2.角色扮演:设计几个交通场景,如:盲人过马路、老人提重物、小孩跌倒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如何在这些情况下给予帮助和关怀。3新知讲解板块三:路上的温暖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正面的交通行为案例和反面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4.情感升华:如何将“路上的温暖”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可以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如:每周至少帮助一位需要过马路的人、提醒家人遵守交通规则等。4课堂练习设计一项“寻找身边的温暖”任务,在课后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中的温暖行为,下节课进行分享。5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路上的温暖”不仅是交通安全的保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馨的交通环境。6作业布置1. 说一说《我心中的好老师》,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 设计一份“感恩教师”的手抄报或海报,展示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尊重。7板书设计4.平平安安回家来寻找温暖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堂无忧】4.《平平安安回家来》第2课时 教案.docx 【课堂无忧】4.《平平安安回家来》第2课时 课件.pptx 视频素材:司机礼让行人.mp4 视频素材:小学生帮助老人过马路.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