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
认识 “戎、诸、竞、唯” 等生字,会写 “戎、尝、诸、竞、唯” 等生字,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解释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的原因,体会王戎的聪明才智。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解释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的原因。
体会王戎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的观察和思考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讲述 “曹冲称象” 的故事。
教师生动地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孩子。有一次,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是没有人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称大象的重量。这时,曹冲站了出来,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曹冲让人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在船身与水面平齐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他让人把大象牵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身下沉到记号处。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大家说,曹冲是不是很聪明呢?”
学生认真倾听故事,被曹冲的聪明才智所吸引。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古代名人的故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呢?”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如 “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故事的兴趣。
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关于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这个小孩叫王戎,他在路边看到李子树,却没有去摘李子。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教师介绍作者刘义庆。
教师出示刘义庆的画像,介绍:“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义庆。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他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他组织编撰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和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对刘义庆和《世说新语》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特点。
教师讲解:“《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它记录了很多古代名人的言行和轶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富有情趣,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明快,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材料。”
学生对《世说新语》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介绍文言文的特点。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特点。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读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戎、诸、竞、唯”。
教师强调 “戎” 的读音是 “róng”,不要读成 “yóng”;“诸” 的读音是 “zhū”,不要读成 “zhǔ”;“竞” 的读音是 “jìng”,不要读成 “jìn”;“唯” 的读音是 “wéi”,不要读成 “wèi”。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写法,注意笔画结构和书写规范。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课文。注意标记老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试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标出来与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音问题。
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断句错误。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进行评价。
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评价同学的朗读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总结,表扬朗读好的同学,鼓励朗读有进步的同学。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随机朗读课文。
教师随机点名找学生朗读课文,可采用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多种形式,重在查漏补缺,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后回答:“本文主要写了王戎七岁时,与许多小伙伴一起游玩,发现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小伙伴们争相去摘取,而王戎判断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并没有一同去摘取的故事。”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们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引导过渡。
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王戎的聪明才智。”
(二)细读课文,品味故事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学生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问题。
重点指导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呢?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王戎的推理过程。
分析故事起因。
教师提问:“正当小朋友玩得高兴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他们看到路边长着一棵果实累累的李树。”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李树的样子。提问:“这棵李树长在哪里?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
学生回答:“这棵李树长在路边。这是一棵果实累累的李树,树上的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李树的茂盛和诱人。
分析诸儿和王戎的表现。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小朋友们争着去摘李子和王戎不动的场景。提问:“诸儿和王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诸儿的争先恐后和王戎的镇定。提问:“你能想象诸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吗?王戎为什么不动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王戎的心理活动。
分析王戎的判断依据。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王戎告诉小朋友们李子是苦的场景。提问:“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学生回答:“王戎没有去尝李子,他是通过观察和推理知道李子是苦的。从‘取之,信然’可以看出李子是苦的。一开始诸儿不相信王戎的话,后来尝了李子才相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王戎的推理过程,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分析王戎的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品质。
(三)再读课文,引导背诵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教师采用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提高朗读水平。
填空背诵课文。
教师出示填空题:“王戎(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
学生试背课文。
教师让学生试背课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学生认真背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指名背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背课文,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积极参与背诵活动,提高背诵能力。
齐背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齐背课文,巩固背诵成果。
(四)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教师提问:“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交流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王戎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们要向王戎学习,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积极思考问题,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通过讲故事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我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