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析解牛之理养生命之刃——《庖丁解牛》课堂实录节选微课实录01文字实录师:南怀瑾曾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有人认为,道家所关心的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是人处于乱世,如何立身处世、自我保全的问题。所以道家更像药店,帮助人们解决精神困扰,帮助人们守护心灵净土。那么庄子思想于当今、于我们而言,是否有积极意义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及生活实践思考一下,酝酿一下,在这里先不作答。请大家再回顾性、探索性地齐读一下《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师:从文本来看,庄子首先对庖丁的娴熟技术进行了夸耀式地描述,进而展开了“技盖至此乎”的探寻——通过庖丁自述解牛之道来完成。我们暂不谈解牛之道,先梳理、整合、畅谈一下解牛场面。生:我觉得读起来很“过瘾”!师:“过瘾”,具体说说看。生:排比。师:排比句,读起来是“过瘾”。所以让大家在作文的时候要尝试使用排比句嘛。仅仅如此?生:动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师:嗯,很好。能否具体说说,最好能从文本中找到支撑句或者关键词,并谈谈自己的分析。生:手触、肩倚、足履、膝踦——通过动作描写来绘形,我感觉他在跳舞一样。(生笑)师:大家不要笑,我认为他谈得非常好。继续。生:砉然、騞然——通过拟声词摹声。要是我在现场,听到如此流畅的声音,我一定会大呼:“爽呀”。师:听了你的回答,我也觉得“爽呀”。(生笑,全班掌声)师:庄子通过舞蹈化、音乐化的描写手法展示出了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那么,庖丁为何能有如此高超的技术呢?请大家再次梳理文章,探寻“一代名‘庖’的成长经历”,建议小组讨论后,形成思维导图,待会上台展示。(小组讨论后,大组汇总展示)师:通过梳理庖丁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其成长原因。接下来,哪个同学起来分享一下?再次强调:回答问题的基本范式——最好能从文本中找到支撑句或者关键词,并谈谈自己的分析。可讨论。生:“臣之所好者道也”。他善于探寻“道”。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遵循“道”,遵循规律。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态度谨慎,虽有高超技艺,也不骄傲,也不大意。师:说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回答,我突然就想到了重庆市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谈到,抵达“大道”需要经历的三种眼光:见现象——见细节——见本质。大家周末可以找来读一读——《<庖丁解牛>嵌含的强大解世密码》,封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我的知识毕竟有限,你们读大咖的文章,对道家思想,尤其是对庄子思想应该会有更深的感悟。师:北大哲学系系主任、著名学者王博教授在《庄子哲学》一书中曾说:“庄子的问题发生在人世间,他的思考也始终是在人世间中的思考。因此他的养生,在根本的意义上就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如何在错综复杂、荆棘遍地的环境中找到一个安全的存身之地。”师:“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体悟到了“养生之道”没呢,“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生沉默)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什么是《庖丁解牛》的本体和喻体,需要探寻本体和喻体的特征。大家可以讨论后作答。生:解牛之道是本体,养身之道是喻体。生:不对。你说反了!(生笑)师:我赞同“解牛之道是喻体,养身之道是本体”的说法。这是寓言的特征,也是庄子文章惯用的手法。具体分析一下呢?生:“刀”指人。因为“刀十九年若新”,实则是想说“人在乱世想保命、保生”。生:我不赞同你的观点。原文说“以无厚入有间”,人怎么“入间”?我觉得是指人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师:很好。生:我觉得“牛”指社会,牛的“筋骨交错”喻指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我觉得“解牛”是指庄子的处世之道。师:具体点说呢?生:“解牛”时“依乎天理”就是告诉我们处世应“顺应规律”;“批大郤”的意思是避开硬骨,就是告诉我们处世应“避开尖锐矛盾”;“导大窾”即顺着空隙,就是告诉我们处世应“选更好走的路”。师:真棒。听了你们的讲解,我都豁然开朗了——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至少可以理解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避开社会矛盾,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游刃有余,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02教学反思本课堂实录通过重现解牛场面——探寻“一代名‘庖’的成长经历”——从“解牛之道”来思考“养生之道”这一路径来解读文本,感知道家思想,可谓层层诱入,思路清晰。课堂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证、推理、批判、发展”等思辨性思维,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能从文本中找到支撑句或者关键词,并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且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对学生的理解,我们应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从而保护学生的思考力,不必拘泥于某家、某派之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