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昆虫备忘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昆虫备忘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由《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4篇短文组成,作者以轻松随意的笔调,描写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习性、活动等,写得情趣盎然。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能抓住昆虫的外形特点,比如,“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形象地写出了瓢虫翅膀的色泽和质感;“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形象地写出了独角仙的样子。二是动作描写细致贴切,很有画面感。比如,“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小瓢虫优雅降落的形象跃然纸上。三是使用“噌——”“呜——”等拟声词,表现了复眼昆虫的机警和独角仙的莽撞笨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比如,“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课文配了4幅昆虫插图,和文字一起组成图文式昆虫备忘录。这些插图直观地展现了昆虫的样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小昆虫充满兴趣,在户外活动时,也见到过很多昆虫,所以在本课教学前可以让孩子多搜集关于昆虫的外形、习性和活动方面的资料。经过这个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做到一边读一边想象,能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引导学生从文字想画面,并试着能把仔细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教学目标】
1. 认识“录、凡”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2.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认识“录、凡”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学习目标】
1. 认识“录、凡”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2. 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昆虫的秘密。
课前谈话:同学们,大家好!你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一个有趣的世界。上课之前,要做好课前准备:(课件出示)
上课前,书桌净。
书展开,笔在手。
坐端正,认真听。
今天这堂课,我们需要用到课本、笔盒以及听写本,你准备好了吗?那就事不宜迟,开始上课吧。
板块一 复习旧知,明晰方法
1.复习《荷花》
听写生字词,背诵2-4自然段。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荷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进行听写。听写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做到横平竖直,四不沾边,要求书写工整。下面开始听写:
花瓣 莲蓬 破裂 姿势 仿佛 随风 舞蹈 花骨朵儿
(课件出示词语)同学们,你们都写对了吗?
另外,要求背诵课文2-4自然段,我们以第2自然段为例: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 ),像(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有的( )。有的( ),露出( )。有的还是( ),看起来( )。
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是荷花的不同姿态,同学们可以边背边想象画面,这样有助于记忆,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背第3、4自然段。
2.明确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昆虫备忘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 认识“录、凡”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2. 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昆虫的秘密。(课件出示,教师读一遍)
板块二 读懂课题,了解作者
1. 出示题目: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点不一样,它在文章前面有学习提示,希望同学们根据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
2. 思考:同学们知道备忘录是什么吗?你有没有做过备忘录或者看过家长做备忘录?(课件出示备忘录)
(这就是备忘录,备忘录指任何一种能够帮助记忆,简单说明主题与相关事件的图片、文字或语音资料,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
3. 介绍作者汪曾祺(本文作者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写过小说、散文、京剧、文学评论等。)
对于汪曾祺先生,我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课后阅读链接中,就有接触到他的文章《自报家门》中的片段。
本文由4篇短文组成,笔调轻松,情趣盎然。
板块三 预习检测,学习生字
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相信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做到圈出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出示生字词:
备忘录 凡是 距离 黑绸 膜翅 瞎点 益虫 黑斑
大约 款款而来 蚂蚱
1. 读生字词(带拼音),学生自己读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词,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就是“蚂”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第三声,是“蚂蚁”中的“蚂”。
2. 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师:(课件出示“斑”字)同学们看看这个字,它跟我们学过的“班”字很像,但“斑”字的中间是个“文”字,表示意思,“斑”指有斑点或斑纹,我们可以利用字义来识记生字,还可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距、绸、膜”。(课件出示)这样我们就可以识一个带一串,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像这样的生字,我们就可以果断地根据它的形旁来猜测它的意思,根据声旁来猜测它的读音。
板块四 学习课文,发现秘密
1.出示学习提示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有学习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默读。
2.默读第一部分
读完学习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主要由4个小部分组成。请你默读第一部分,思考:复眼是什么呢?哪些昆虫有复眼?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同学们,默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不指读,不读出声音。
3. 填写表格
同学们,读完了这一部分,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昆虫名称 别名 特别之处
有复眼
“复眼”是名称或别名吗?明显不是。
文中提到有复眼的昆虫有两种,是蜻蜓和苍蝇,它们都没有别名。而“复眼”是这两种昆虫最特别的地方,那它们还有没有其他特别之处呢?
出示句子“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师:文中说“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所以它们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视觉灵敏。正是因为视觉灵敏,所以蜻蜓和苍蝇能迅速地发现周围的情况。
4.教师以《复眼》一篇为例,示范填表,总结方法,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完成表格。
同学们,通过默读这一部分,我们不光了解了昆虫身上的秘密,还学会了用表格来做昆虫备忘录。你想不想也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备忘录呢?
刚才我们是先默读课文,再划出关键词,然后填写表格。请按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来完成表格剩下的部分。
5. 默读第二部分
下面,请你默读第二部分,完成表格。
学生默读,教师旁白:同学们在默读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划。(课件出示第二部分内容)
同学们,这一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去读一读,它为什么叫花大姐呢?(圈出“黑绸衬裙”“有朱红、瓷漆似的硬翅”“翅上有小圆点”)大家看,这是名副其实的花大姐。
花大姐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还分益虫和害虫。吃蚜虫的是益虫,对庄稼有益,吃马铃薯嫩叶的是害虫。这也是很特别的,你找到了吗?是啊,怪不得连作者都忍不住希望这些瓢虫都改吃蚜虫,都变成益虫呢。
昆虫名称 别名 特点
蜻蜓、苍蝇 / 有复眼,视觉非常灵敏
瓢虫 花大姐 有朱红、瓷漆似的硬翅 翅上有小圆点,叫作星(七星、十四星)。 有的是益虫,吃蚜虫 有的是害虫,吃马铃薯嫩叶。
6. 默读第三、四部分
同学们,看到我们的表格又增加了内容,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默读第三、四部分。完成表格剩余部分。
学生默读。(老师旁白:同学们,在默读第三部分的时候,可以尝试从独角仙的外形入手。而在默读第四部分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作者只介绍了一种蚂蚱吗?)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部分,独角仙,这是昆虫的别名,它的名称是甲虫。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从外形上来看,“甲虫里面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独特的外形,给我们一种可怕的感觉,确实像作者说的“是昆虫里的霸王”,但是,就是这样一只霸王,它摔到灯下,却“晕了”。同学们看这两个词,“呜——扑!”一个拟声词,一个动词,一个感叹号,将独角仙摔下的瞬间描写得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我们再来看看第四部分,河北人管蚂蚱叫“挂大扁儿”,是因为它尖头细长,每个地方的叫法可能略有不同,还有称为蚱蜢、草蜢子的。
文中其实介绍了两种蚂蚱,一种是挂大扁儿,尖头蚂蚱,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一种是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翅上有黑斑,会吐褐色口水,特点各有不同。(出示两种蚂蚱的图片,从图片上可以更清晰的分辨出两者的不同)
昆虫名称 别名 特点
蜻蜓、苍蝇 / 有复眼,视觉非常灵敏
瓢虫 花大姐 有朱红、瓷漆似的硬翅 翅上有小圆点,叫作星(七星、十四星)。 有的是益虫,吃蚜虫 有的是害虫,吃马铃薯嫩叶。
甲虫 独角仙 甲虫里面可能算最大 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甲壳深色,挺硬,头部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是昆虫里的霸王,力气很大
蚂蚱 挂大扁儿 尖头蚂蚱,膜翅淡淡桃红色 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翅上有黑斑,会吐褐色口水
(出示最后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用默读、抓关键词的方法制作了表格,这不就是一份很好的昆虫备忘录吗?
板块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昆虫身上的一些秘密,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学会了不光文字和图片可以当做备忘录,其实像我们制作的表格也是一种备忘录。
2. 课堂小练
3.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如表格式、图文结合式、思维导图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选做:仔细观察一种昆虫,做一份简单的备忘录。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