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周 常见地貌类型——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每周一测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是青海省“一圈三廊道”旅游发展格局中“黄河旅游景观廊道”核心位置上的重要景区。该公园由山地、残丘、山间小盆地相间组成,地层构成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公园内奇特的丹霞地貌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新第三系红层中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约占全国丹霞地貌的1/10。下图为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地貌景观的显著特点是( )
A.冰川广布,风化、侵蚀强烈 B.岩石水平层理结构明显
C.顶部均很平坦,水土流失严重 D.沙丘地貌广布
2.与山间小盆地相比,山体崖壁丹红如霞的主要原因是( )
①崖壁坡度较大
②以红色砂砾岩为主
③土壤瘠薄
④降水稀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推测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风力堆积—风化侵蚀 B.冰川堆积—碰撞挤压—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风力侵蚀—地壳下降—流水堆积
下图示意某河流不同时段的河道位置。
4.图示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的( )
A.上游 B.出山口处 C.中下游 D.入海口处
5.该河段的地貌特点有( )
①堆积物颗粒粒径较大
②河谷宽阔
③河谷横纵比小
④多沙洲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随着河流的发育,该河段将会发育出牛轭湖,牛轭湖最可能分布在( )
A.L 以北或L 以南 B.L 以北或L 以南 C.L 以北或L 以南 D.L 以北或L 以南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在中生代的陆地地层“红层”上形成的。景区内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图左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该地彩色丘陵区( )
A.中间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B.地表以外力堆积作用为主
C.隧道工程建设的良好选址 D.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
9.张掖彩色丘陵区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
C.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D.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断裂抬升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面积不断增长的沙岛。下图示意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1949~1998年中,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
A.1949~1964年,海浪堆积 B.1964~1976年,海浪堆积
C.1976~1992年,流水堆积 D.1992~1998年,流水堆积
11.自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崇明岛东滩的泥沙淤积也有所减缓,其原因有( )
①不断实施围垦造陆
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③长江水流速度明显加快
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为修复崇明岛大堤附近生态,引进植物应具有的主要特性是( )
A.抗盐碱 B.抗洪涝 C.抗大风 D.抗虫害
暑假期间,某校高一年级教师跟随旅游团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甲、乙两图为旅游期间拍摄的部分景观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结合甲、乙景观照,推测教师们的旅游地最可能分别是( )
A.云南、山东 B.内蒙古、青海 C.北京、江苏 D.贵州、新疆
14.游览甲地景观时,下列最可能是地理老师对其进行讲解的内容是( )
①组成该地貌的岩石具有可溶性
②主要由海浪侵蚀形成
③构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是石钟乳、石柱
④该地貌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图右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在右图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2)与渭河平原北侧相比,指出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坎布拉丹霞地貌所在区域并没有冰川分布,A错误;坎布拉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读图可知,其水平层理结构明显,B正确;图示山体顶部并不都是平坦的,且该区域水土流失并不严重,C错误;沙丘属于干旱沙漠地区的风力沉积地貌,而图示区域位于青海省黄河沿岸,山脉较多,并没有沙漠分布,D错误。
2.答案:C
解析:山体崖壁坡度较大,岩石风化物和土壤容易流失,土壤瘠薄,植物难以生长,崖壁裸露,因此岩壁丹红如霞,①③正确;山间小盆地和山体崖壁都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岩性相似,排除②;山间小盆地和山体崖壁距离较近,降水量差异小,排除④。故选C。
3.答案:C
解析:坎布拉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红色砂砾岩是流水沉积形成的沉积岩;红色砂砾岩形成后,受地壳抬升作用影响形成高地,之后高地在地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再加上风化作用,逐渐形成丹霞地貌,故选C。
4.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河道的弯曲程度增加,凹、凸岸逐渐发育,形成河曲。这一现象通常出现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因河流流速慢;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加,河流在凹岸侵蚀,随时间推移,出现河曲。因此,该河段最有可能位于河流的中下游,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答案:C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该地区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地势低平,流速较缓,堆积物颗粒物粒径较小,河流以堆积和侧蚀作用为主,因此河谷宽阔,横纵比较大,同时,大量泥沙在河床中沉积容易形成沙洲,②④正确,排除①③。故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河曲处由于河道发生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曲度增加,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因此,牛轭湖最有可能分布在侵蚀一侧,即对应图中L1的北侧或者L4的南侧,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为泥岩、砂岩和砾岩,该岩层属于沉积岩。右图中,风化物可以形成沉积岩,因此乙是沉积岩,B正确。甲丁可以形成沉积物,丙不能形成风化物,因此丙是岩浆,甲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彩色丘陵区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中间岩层较新,两翼较老,A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彩色丘陵区的岩层缺失较多,且地表有沟谷及河流分布,受外力侵蚀较强,B错误;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能修建隧道,C错误;背斜是储油气的构造,D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张掖彩色丘陵区地质构造主要是沉积岩层、褶皱、断层和向斜成山,所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沉积物先经过固结成岩,产生沉积岩层,后受水平挤压出现褶皱,后褶皱岩层受力断裂,断裂部分相对抬升,岩层表面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向斜山及丘陵,C正确,ABD与钙形成过程不符,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崇明岛位于长江口江心部位,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被分成南北两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大,流速较快,泥沙沉积少。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小,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最终导致东滩陆地面积在东北方向扩大较多,可知其形成原因为流水堆积,AB错。由图可见,1976—1992年大堤向海岸线迁移距离最大,说明此时段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综上分析可知,C对,D错。故选C。
11.答案:C
解析:结合上题崇明岛东滩扩大的原因,崇明岛东滩的潮滩淤积有所减缓,说明河流携带泥沙数量减少,沉积减慢。不断实施围垦造陆,会导致洪水增多,水土流失可能增多,淤积加快,①错误。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拦截水流和泥沙,导致大坝以下河段中泥沙含量减少,②正确。长江水流速度明显加快,侵蚀增强,河流搬运泥沙能力增强,带至河口泥沙量应增大,但由于入海口处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增速不明显,河流主要以沉积为主,沉积现象应更明显,不会造成淤积减缓,③错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使水土流失减少,长江含沙量、输沙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沉积减少,④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②④,C对,ABD错。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崇明岛大堤临近海岸,长期受海浪影响,崇明岛大堤附近土壤盐碱化严重,植物不具备抗盐碱的能力则难以成活,所以引进的植物物种需要具有抗盐碱的特征,A正确,该地最主要的问题是土壤盐碱化,抗洪涝、大风、虫害不能应对当地最主要的问题,BCD错。故选A。
1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甲为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乙图为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山东位于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风沙地貌不典型,A错误;内蒙古位于西北地区,喀斯特地貌不典型,青海位于青藏地区,风沙地貌不典型,B错误;北京位于华北地区,喀斯特地貌不典型,江苏位于南方地区,风沙地貌不典型,C错误;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新疆位于西北地区,D正确。故选D。
14.答案:C
解析:甲为溶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具有可溶性,①正确;构成洞内景观的地貌主要是石钟乳、石柱,③正确;甲景观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多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地区,②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答案:(1)
(2)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3)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解析:(1)根据右图示意,渭河平原与秦岭所在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是断层。秦岭是上升的岩块,渭河平原是下降的岩块。画图如下。
(2)注意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3)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力的角度来说,区域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较深的沟谷,加剧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