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周 水循环——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每周一测黄河流经如下图所示区域,流速缓慢,支流众多,环绕而过形成“黄河天下第一湾”。全新世(冰后期)大约距今2.9~3.3千年前气候变率大,该区域曾发生过两次特大古洪水事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研究两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思路可行的是( )A.借助等高线地形图确定洪水发生的地质年代B.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分析洪水的形成过程C.依据地层沉积物特征推测洪水大致影响范围D.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洪水发生地位置信息2.诱发两次古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多发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地势低平,排水能力差 D.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3.两次洪水对图示区域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A.增加水汽输送 B.减少蒸发 C.减少降水 D.增加下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大规模整治,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某年7月,黄河支流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密切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④⑥5.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主要是因为( )A.植被生长需水量大 B.气温高,蒸发旺盛C.地表水下渗量较大 D.林冠大量截留雨水6.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符合的是( )A.土壤肥力逐渐上升,生物多样性增加B.流水作用减弱,坡面、梁峁侵蚀程度下降C.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季节变化减小D.空气湿度上升,温差变大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光热土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优势明显,长期对外输出甜菜、棉花等高耗水农产品。下图示意西北某内流区“自然—人工—贸易”三元水循环模式框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下列关于内流区自然水循环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区是径流汇入区 B.绿洲区是径流耗散区C.荒漠是径流出露区 D.不同河段分异不明显8.促使水资源在“自然—人工—贸易”三元水循环中流动的主要动力是( )A.太阳能和重力能 B.区际产品供需不平衡C.水电和火电 D.区域内水资源供需不平衡9.平衡西北内流区“自然—人工—贸易”三元水循环的合理措施有( )①推广农业节水技术②从外流域大规模调水③增加农产品出口④加强与中亚的产品流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下图示意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与自然路面相比,图示城市路面( )A.下渗明显增多 B.地表径流加大C.地面蒸发增加 D.地下径流增多11.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加大地下水的利用 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C.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D.提高透水地面比例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快速城市化显著改变城市下垫面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城市下游某水文站观测的城市化前后径流过程曲线对比。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Q→城市化后削减洪峰 B.Q2→城市化后径流曲线C.Q1→城市化前径流曲线 D.△T→城市化后洪峰提前13.城市下垫面显著改变影响城市水循环环节,使得( )A.地下径流量增加 B.蒸发量减少 C.降水量减少 D.下渗量增加14.图中△Q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城市发生( )A.内涝 B.暴雨 C.干旱 D.高温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科考队考察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为周边河流供水普遍增多,从而引起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循环发生变化,导致“亚洲水塔”逐渐失衡。“亚洲水塔”失衡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水循环产生重大影响。(1)分别指出图中塔里木河和印度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2)说明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原因。(3)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借助等高线地形图只能反映地形特征,无法确定洪水发生的地质年代,A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无法分析洪水形成过程,B错误;地层沉积物特征可以反映地质年代,故依据地层沉积物特征推测洪水大致影响范围,C正确;获取洪水发生地位置信息应用定位系统,D错误,故选C。2.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世(冰后期)大约距今2.9~3.3千年前气候变率大,该区域曾发生过两次特大古洪水事件”可知,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有关,A正确;古代,植被破坏少,B错误;主要是山地,排水能力强,C错误,河流支流众多,汇水量大不是根本的诱因,D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发生洪水使水域面积增多,会增加蒸发量和降水量,增加下渗量,D正确,BC错误,水汽输送主要依靠风力,A错误,故选D。4.答案:B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多暴雨天气,由于地表植被缺乏,大量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其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造成地表千沟万壑,故地表沟壑与水循环中的③降水和④地表径流有关,③④正确,故选B。5.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到,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整治,当地植被覆盖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率上升,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大量的雨水快速渗入地下,使得地表径流并没有在短时间之内增大,从而并未形成明显的洪峰,C选项正确。植物生长的需水与此次降水未形成洪峰并无关系,A选项错误。短时间降水集中且大并不会被迅速蒸发,B选项错误。林冠截留是森林对降水的第一次阻截和分配,但材料提及此次降水异常增多,林冠截留的雨水相对有限,与未形成洪峰关联度较小,D选项错误。故选C。6.答案:D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植被恢复使得流水作用减弱,其坡面的侵蚀程度有所下降;同时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河流的含沙量会进一步的降低,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使得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减小;植物枯枝落叶增多,土壤的肥力逐渐上升,同时生物多样性也会增加,AB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选项。植被恢复会使得局部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会使得该地区温差变大,D选项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B解析:水循环特征,内流区自然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内流区总体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山区是径流汇出区,A错误;绿洲区人口集中,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是径流耗散区,B正确;荒漠属于自然水循环中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不是径流出露区,C错误;内流河不同河段分异明显,河流上游地区修建水库蓄水,水量较大,下游地区水量较少,D错误。8.答案:B解析:水循环的动力,读图可知,水资源在“自然—人工—贸易”三元水循环中流动,分别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生产生活水循环系统、区际产品流通系统有关,西北地区长期对外输出甜菜、棉花等高耗水农产品,而不同农产品的需求量不同,故区际产品供需不平衡是水资源流动的主要动力,B正确;区域内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也是动力之一,但不是主要动力,D错误;太阳能和重力能、水电和火电与其关系不大,A、C错误。9.答案:D解析:平衡三元水循环的措施,平衡西北内流区“自然—人工—贸易”三元水循环主要是平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配,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①正确;加强与中亚的产品流通,增加高耗水农产品的进口,减少高耗水农产品的种植,可以有效平衡三元水循环,④正确;从外流域大规模调水,会增加投入成本,且不利于长期平衡三元水循环,②错误;增加农产品出口,就需要大量种植高耗水农作物,不利于平衡三元水循环,③错误。故选D。10.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硬化面积大,下渗量明显减少,A错误;由于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加大,B正确,D错误;地表水汇流快,且不降雨时,地面无水分可蒸发,蒸发减少,C错误。故选B。11.答案:A解析: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不能缓解城市内涝,还可能造成地面沉降,该方法不可取,A正确;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缓解城市内涝,不符合题意,B错误;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缓解城市内涝,不符合题意,C错误;提高透水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缓解城市内涝,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12.答案:D解析:城市化后下垫面透水性能降低,雨后地表径流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大。因此,△Q表示城市化后增大的洪峰流量,A错误;Q2表示城市化前的天然下垫面情况下的径流曲线,B错误;Q1表示城市化后的径流曲线,C错误;△T表示城市化后洪峰提前出现的时间,D正确。故选D。13.答案:B解析:由于城市化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硬质下垫面增多,透水性能降低。在城市水循环环节中,相同降水量的基础上,下渗量减小、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并汇入附近的河流,使得城市地区地表存储水量减少,可蒸发量就会减小,B正确,AD错误;由于城市雨岛效应影响,城市降水量有可能增多,C错误。故选B。14.答案:A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因△Q表示城市化后增大的洪峰流量,若城市排水条件有限,很容易出现城市内涝,A正确;△Q的出现是暴雨引发的,不会引发干旱、高温等灾害,BCD错误。故选A。15.答案:(1)塔里木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印度河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2)青藏高原海拔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周边地区主要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冰川融水为周边地区河流供水。(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地表径流增多;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气候变暖可能会引起该区域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汽输送发生变化;水汽输送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该地区降水环节发生变化。解析:(1)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没有沟通海洋,参与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印度河为外流河,流入海洋,参与海陆间循环。(2)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山系纵横,海拔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发育良好,冰川广布,冰川融水为发源于此的大江大河提供了重要的补给水源。(3)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为周边河流供水普遍增多,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气候变暖,温度升高,蒸发变强,加之由于地表径流增加,该区域湖泊面积扩大,该区域整体蒸发加剧;大气环流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汽输送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该区域降水出现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