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周围的植物第1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千奇百怪的植物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整体认识还是粗浅的、零碎的,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在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的注意力、记录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较为缺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关注,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 *通过圈出校园中的植物,能形成“植物”的概念,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 探究实践: *在种植一棵植物的活动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态度责任: *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植物图片,形成“植物”的概念。难点 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大麦种子、水培植物、土培植物学生准备 活动手册、校园图片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一、聚焦 (5分钟)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花草树木? 2.思考:这些花草树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预设:植物) 3.揭示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植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 (23分钟) 活动一:说一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提问:除了这些植物,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呢?你能描述一下你知道的植物的样子吗?它生长在哪里?需要浇水吗?需要阳光吗?这种植物会不会开花 2.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将有关植物的信息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如:有根、茎、叶、花,是绿色的,长在土里等。 活动二:寻找植物,形成共识。 1.寻找校园中的植物,提问:观察校园图片,把其中的植物圈出来。(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2.学生交流自己在图片中找到的植物。 3.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4.出示图片:石头上的蝴蝶。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5.学生思考。 预设:“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引导学生回顾、交流对植物已有的认知。 通过班级记录表梳理发现,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三、研讨 (8分钟) 1.我们圈出了几种植物? 2.我们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吗? 以问题讨论的形式总结本课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对“植物”的概念的理解。四、拓展 (6分钟) 课外延伸:种一种植物。 1.出示土培和水培两种种植方式的植物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植物的种植方式有什么不同? 2.讲述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 方法一:土培 需要的材料:小花盆、铲子、新鲜泥土、水、种植的植物。 种植要点:(1)小花盆的底部要留有小孔,方便将过多的水排出。(2)放植物种子的土坑不要太深,稍微盖过种子即可。(3)浇水不要太多,每隔几天浇一点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即可。 方法二:水培 需要的材料:透明花盆或瓶子、水、种植的植物(大蒜、水仙、白萝卜等)。 种植要点:(1)水不要加的太多,稍微打湿植物根部即可。(2)每隔几天查看一次水量,及时补水。 3.提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种植一种植物?请选择一种你想种植的植物,在此期间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用画图或者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 (提醒学生坚持每周一次用拍照或画图的方法将植物的变化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植物会开花、有叶子……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 植物会长大、有生命……【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节正式的科学课。所以本课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大自然的喜爱。本课教学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话题聚焦,了解学生的前期认知;通过说一说、圈一圈等植物活动,让学生认识植物有生命等本质特征;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中。这是学生进行长期科学观察的首次尝试,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在种植过程中持续关注。一年级的学生在种植植物时,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观察记录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试着用画图来描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对于绘画要求不用很高,能画出植物的大致样子即可。同时,种植活动是一个长周期的实践探究活动,还可以请家长帮忙,借助手机拍照并添加文字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