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周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
下图示意1960~2018年我国某河入海流量和悬沙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悬移质沙量)年际变化统计(悬沙通量部分年份缺失),其中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入海流量分别以531m3/s和364m3/s为界。据此完成下题。
1.据图可知,1960~2018年该河( )
A.入海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小 B.1967年的悬沙通量最小
C.流量与悬沙通量大致呈负相关 D.平水年出现的频率最高
2.影响该河悬沙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差 B.河流落差 C.降水量 D.土壤疏松度
3.推测导致2008年后该河悬沙通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B.河沙采挖日益泛滥
C.下游地上悬河风险大 D.河流两岸堤坝破损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经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每年湄公河向洞里萨湖倒灌与洞里萨湖向湄公河补水均会发生,河湖关系非常复杂。图一示意洞里萨湖周边区域,图二示意磅湛和波雷格丹站水量年内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湄公河向洞里萨湖倒灌一般发生在( )
A.3~5月 B.5~10月 C.7~9月 D.10月~次年5月
5.洞里萨湖和湄公河之间倒灌与补水主要取决于( )
A.河湖水位差 B.河床与湖床海拔 C.流域面积 D.洞里萨湖落差
2023年1月,内蒙古呼伦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称:呼伦湖面积比十年前扩大了近5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湖,历史上历经多次扩张和收缩,对湖岸植被优势种的高度、盖度、生物量都有影响。该地区的优势物种从湖边向外依次为碱蓬(嗜盐)、寸草苔(裸露河床优势物种)、芦苇(水生或湿生植被)、羊草、针茅。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从2000年至2009年,呼伦湖体水位持续下降,与海拉尔河的连通一度中断,成为内陆湖。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恢复湖区湿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近年来湖泊面积持续增大的可能原因是( )
A.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 B.利用地下水灌溉,减少对河水的利用
C.引河济湖退耕还草 D.环境整治植被增多
7.短期内湖泊面积扩大对湖区物种的影响为( )
A.碱蓬增多 B.寸草苔增多 C.芦苇盖度增加 D.针茅高度增加
8.与扩张期相比,收缩期时的呼伦湖流域( )
①盐度减小
②水质恶化
③沙化加重
④生物量增多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地下水的水位和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和补给量。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地下冻土层会明显影响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和补给量。下图为小兴安岭北麓清溪站冻土区水文特征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下列关于该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积雪融水 B.夏秋季降雨 C.冬季积雪融水 D.高山冰川融水
10.冻土层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表现为( )
A.稳定封冻期,潜水位上升幅度较大 B.稳定封冻期,下渗量最大
C.稳定融冻期,土壤含水量较低 D.稳定融冻期,地下水补给时间滞后
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12.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湖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周围有众多河流注入,但没有排水口。21世纪以来,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的风险。下图为乌鲁米耶湖多年平均各月湖面最大面积出现频率与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的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乌鲁米耶湖入湖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 B.地下水 C.大气降水 D.冰川融水
14.21世纪以来,乌鲁米耶湖水位不断下降的原因有( )
①夏季降水减少
②直接抽取湖水灌溉
③气温升高,蒸发加剧
④入湖流量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
(1)根据材料判断黑河各季节的主要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面积缩小并被分隔为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1960~2018年该河人海流量介于364m/s与531m°/s之间的年份最多,说明平水年出现频率最高;该河人海流量年际变化较大,据图可知人海流量与悬沙通量大致呈正相关,1988年前后悬沙通量较小。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河是外流河,流量年际变化较大,说明其是以雨水补给为主,且据图可知人海流量与悬沙通量大致呈正相关,而河流流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故影响该河悬沙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降水量。
3.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2008年后该河悬沙通量大致呈减小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使得该河的悬沙通量减小。
4.答案:C
解析:根据右图信息可知,水量正负代表水流方向,磅湛水文站全年水量为正值,代表向湄公河下游流的方向为正。由图可知,波雷格丹站正好处于洞里萨河河段,其水量为正值时,代表其河段向水流向湄公河下游流即洞里萨湖补给湄公河;其水量为负值时,代表其河段向洞里萨湖流,即湄公河补给洞里萨湖,发生湄公河向洞里萨湖倒灌现象。读图可知,波雷格丹站5月份水量约为0,波雷格丹站10月份水量为正数,7-9月波雷格丹站水量为负值,因此7-9月发生湄公河向洞里萨湖倒灌现象,C正确,B错:3-5月以及10月-次年5月,波雷格丹站水量大于0,表明洞里萨湖补给湄公河,AD错。故选C。
5.答案:A
解析:洞里萨湖和湄公河之间倒灌以及洞里萨湖对湄公河的补给,关键在于河湖的水位差(如:湄公河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则发生湄公河向洞里萨湖倒灌现象,且水位差越大,该现象越显著),A正确;河床与湖床海拔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与流域面积关系不大,C错;湄公河和洞里萨湖之间能存在这种相互补给关系,表明洞里萨河所在区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这是湄公河和洞里萨湖之间能够相互补给的前提条件之一,所以不必考虑洞里萨河的落差(因为落差一定小),更应考虑河湖水位差,D错。故选A。
6.答案:C
解析:呼伦湖地处半干旱地区的高纬度地带,冬长夏短,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湖水的补给除降雨和地下水外主要来自河流,呼伦湖周边无高大山脉,没有冰雪形成,故冰,川融水的影响较小,A错误;区域自然环境较为干旱,地下水资源难以满足灌溉需求,B错误;呼伦湖周边有多条河流,引河济湖退耕还草将导致湖泊面积持续增大,C正确;环境整治、植被增多对湖泊面积的直接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短期内湖泊面积扩大,入湖水量增加,导致湖水水位上升,原本湖岸会被水淹,会导致呼伦湖流域盐度减小,因此嗜盐的碱蓬、裸露河床优势物种寸草苔数量减少,而水生或湿生植被芦苇的数量增加,C正确,AB错误,针茅离湖边较远,受到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收缩期时,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河水汇入湖泊中,河流带来大量盐分,而湖泊由于水位较低,且无外池通道,盐分无法排出,加之收缩期时该区域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湖泊水量不断减少,盐分不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④错误。收缩期时的呼伦湖水位下降、蓄水量减少,水质也逐渐变差,②正确。收缩期时呼伦湖水位下降,导致部分湖底细沙裸露出来,成为沙地,该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东部,强劲的西北风能把湖底的沙子刮到湖岸上,导致沙地面积扩大,③正确。收缩期时的呼伦湖湖面面积不断萎缩,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生物多样性减少,④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无冻期潜水位较高,稳定封冻期冻土层厚度不断增加,潜水位不断下降,这是因为地下冻土层会阻挡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故冻土层消失的时期是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时期。该区域冻土层在8—10月融化消失,该时期的降雨是当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B项正确;春季积雪融水因冻土层的阻挡难以下渗补给地下水,A项错误;小兴安岭冬季气候寒冷,积雪不易融化,C项错误;小兴安岭海拔较低,附近没有高山分布,因而高山冰川融水不是该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稳定封冻期,由于受冻土层阻挡,地表水难以下渗,潜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给,潜水位不断下降,A、B项错误;稳定融冻期,上层冻土融化,受深层冻土阻挡,水分难以下渗,因此土壤中水分含量较高,C项错误;读图可知,稳定融冻期冻土不断融化,但潜水位先基本保持不变后逐渐上升,原因是水分经过正在融化的冻土下渗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地下水补给时间滞后,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雨水下渗快,图中显示,没有明显河流注入奥赫里德湖,因此雨水和河流水直接补给湖泊较少,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A、B不符合题意;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当地雨水大多转化为地下水,又因湖泊沿断层分布,地下水易沿断层出露,补给湖泊,地下水补给水源含沙量小,使得湖水透明度高,因此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C符合题意;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冰川,因此冰雪融水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判断。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日平均流量最大值在春季,推测入湖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季节性积雪融水,由于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使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流大量补给湖泊,使得湖面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在春季明显偏高,A对。如果受地下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会较为稳定,不会呈现图示的明显起伏变化,B错。根据材料“湖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可推测并非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C错。如果受冰川融水补给,日平均流量应在7、8月最大,D错。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湖泊水位的因素。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并非大气降水,所以与夏季降水减少关系不大,①错。根据材料可知,湖泊没有排水口,所以该湖泊为咸水湖,不能直接抽取湖水灌溉,②错。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区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且湖泊流域内人类活动大量消耗入湖径流,导致入湖流量减少,使得湖泊面积萎缩,水位下降,③④正确,故选D。
15.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使用河流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原湖盆中部地势高于东西两侧,由于湖泊水量减小,水位下降,中部出露于湖面。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湖泊萎缩说明当地湿地面积减少,可供蒸发的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湖泊水量减少,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或导致水生生物减少;湖面萎缩、湖床裸露导致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
解析:(1)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是湖面下降。湖面下降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随着湖面的下降,居延海最终被一分为二。
(3)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生物、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五个方面。湖泊水域湿地,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应结合湿地的生态效益考虑。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湖面变小,说明当地湿地面积减少,可供蒸发的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燥;水分蒸发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湖泊水量减少,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或导致水生生物减少;湖面萎缩、湖床裸露导致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