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3.品读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领悟故事寓意。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2. 品读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教学难点:品读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关于狼的哪些成语?(落实课后习题,温故而知新。)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吐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学生谈谈成语的意思,思考中国文化中狼的形象。预设:狼的形象多是贬义的,通常是狡猾凶残,忘恩负义的形象,是恶势力的代表。二、整体感知1.结合文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朗读-----读准。【屏显】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蒲松龄的《狼》。投影上的《狼》和课文不一样,句中标点缺失。下面请同学们对着投影屏幕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断句。【屏显】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举手发言,逐段试读。全班交流朗读。(1)读准字音。明确:缀(zhuì)行甚远 屠大窘(jiǒng )乃悟前狼假寐( mèi )眈眈相向( dān ) 目似瞑(míng ) 意将隧(suì )入以攻其后也 顷刻(qǐng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关注字词读音并注意字词的书写。(2)断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提示: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断句时要先分析句子的主语,根据主语来断句;还可以根据句末语气词来处理句读,如“之”“也”“矣”“耳”等。)(3)读好句中的停顿。判断正误: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明确:读好断句,需根据文意判断。三、译读---读通。1.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检测学生自读结果:积累重点字,重点句子翻译。如:①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句: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句: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2.默读课文并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明确: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或屠户杀死两只狼的经过)。3. 全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你能否把它划分成两大部分,并说明你的理由。明确:前四段叙述了屠户和狼斗智斗勇的事,后一段是作者发表的议论。4.阅读文章的1--4段,并概括每一段的内容。明确: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5.你如何看待第5自然段?它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前部分有什么不同?明确:前四段先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点明中心。四、品读---读透。品读课文:①小组合作交流,你认为文章哪里写得妙?圈点勾画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抓准关键词句)预设:妙在文章开门见山,起笔就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情节扣人心弦。妙在“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出了紧迫的形势,写出了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窘”“恐”,表现了屠户的心理,也写出屠户陷入困境,气氛更加紧张。妙在用一连串的动词:恐、顾、奔、倚、弛、持,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妙在“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目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妙在“一狼径去”的描写。“径”字用得巧妙,写狼别有意图。留下了悬念,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埋下了伏笔。妙在“屠暴起”写出了时机、速度与力量,写出了屠户的机警果敢、迅速出击。妙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出了屠夫的醒悟,更写出了狼的狡黠。妙在全文层次分明,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妙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镇定、机智、勇敢与力量。……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品味句中加点字词,体会狼狡猾、贪婪、凶残的形象特点及屠户由怯懦妥协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第一句平静讲述,第二句要读得急速,两狼出现,气氛紧张。“止有”“缀行”读重音,“甚远”两个字一字一顿,“远”字拖音延长,造成“远”的感觉。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是故事的发展。重音放在“尽”和“故”上。“矣”和“而”两个虚词烘托出危急的形势,“矣”拖音,“而”重音轻读。前句慢,后句快,读出紧张焦虑的心情。②狼很狡猾,可是它们的结局却是“而顷刻两毙”,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预设: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塑造屠户形象的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明确屠户的勇敢无畏、聪明机智、细心谨慎等。面对狼的“黠”,屠户不再恐惧,放弃妥协,巧妙利用有利地势,果断出手并能扫除后患的原因是“智”。五、悟读——读深。1.这篇文章只是在写狼吗?明确: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写的一副对联,联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做了评价。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仅仅只是在写狼吗?2.资料助读,概括主题。【屏显】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聊斋志异·梦狼》明确:狼在古代文化中是贪婪、凶残的象征;贪官污吏同样贪婪、凶残;批判、讽刺狼,即批判、讽刺贪官污吏,可谓入木三分。3.作者通过屠户杀狼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明确: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4.课堂小结:【屏显】叙事知情节,巧设悬念扣心弦,动词很传神,精读细品趣味浓,心理描写细,丰富形象精彩生,巧铺垫埋伏笔,设场景善对比,议论明褒贬,嘲笑赞扬含其中。六、布置作业:1.课下阅读《聊斋志异》2.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板书设计:狼蒲松龄屠户 (智) 胜 (黠) 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