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物理观念:(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2)会使用秒表、手表等测量时间,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科学思维: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3.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4.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秒表的使用。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石英钟、手机秒表、机械秒表。情境展示 “视觉错视”实例。图中两根小棒哪个较长?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过渡提问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的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如: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结论 它们同米的关系是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过渡提问 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让学生观察。观察活动 观察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2)它能测量的范围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测量范围(量程)为0~8 cm,也就是说它一次最多能测8 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或1 mm)。强调: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1)测量门窗的长度或宽度:选择卷尺。(2)精确测量螺母的尺寸:选择游标卡尺。实验 用刻度尺测长度1.正确使用刻度尺: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或其他物体),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的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戊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戊中铅笔的长度为6.95 cm,其中6.9 cm是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己中木块的长度为2.77 cm。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测量对象 长度 宽度 厚度作业本课本自主学习 教材P16小资料——一些长度或距离想想议议 教材P16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方法来粗略地测量长度。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来估测长度?比一比,看看谁知道得最多。尝试用这些“尺”来估测某个物体的长度(如教室的宽度)。(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操作展示: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 m,以此为长度标准来估测教室的宽度。拓展 特殊长度的测量(1)测量硬币的直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将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1(卡尺法):如图甲,用直尺和三角尺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如图乙,用两把三角尺配合直尺夹紧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π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将硬币与直线紧贴并用记号笔做下记号,让硬币从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再利用L=πd求出硬币的直径d=。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直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π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求出硬币的直径。(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累积法):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累积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将线圈长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d=。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把三角尺、一把直尺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笔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问题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过渡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1 h=60 min;1 min=60 s。测量时间的工具:石英钟、机械秒表、手机秒表等。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圭表、日晷、滴漏等。3.时间的测量讲解:估测时间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示范 机械秒表的使用实验室机械秒表如图所示。【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B时,表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下B时,表针停止转动,读数。最后按下A时,表针弹回零点。简称: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读数】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大圈1整圈是30 s,1大格是1 s,所以每一小格是0.1 s。小圈1整圈是15 min,1大格是1 min,所以每一小格是0.5 min。引导实验 组织学生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自主学习 教材P17小资料——一些时间。探究点四 误差过渡提问 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7“误差”部分,时间2分钟。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 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的不同:错误是指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8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二、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三、误差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避免。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量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做,这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动手用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并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我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的声音会不绝于耳,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第4节 速度的测量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科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测量平均速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3.科学探究:(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教学重点:测量平均速度。教学难点:测量平均速度,秒表的使用。多媒体、刻度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情境展示 公路上有许多速度监测设备,其中一种测速设备采用的是区间测速的方法(如图),这种测速设备是如何测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的?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过渡提问 “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请你想一想:应该怎样测量物体的速度?下面我们来实际测量一个沿斜面下滑的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一)实验原理公式:v=(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小车运动的时间。(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1)s1= t1= v1=s2= t2= v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四)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五)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的经验,分析实验误差。第4节 速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二、实验原理:v=。三、设计实验:刻度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四、进行实验五、分析论证六、交流与评估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到实验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猜想小车下滑的运动过程,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滑时运动的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结论,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第3节 运动的快慢1.物理观念:(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科学思维: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新的物理量。多媒体。情境展示 播放短跑比赛视频,视频结束后屏幕再现比赛中某时刻的两幅图片。问题: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谁跑得快?小组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2.如果你是终点裁判员,将如何判断谁跑得快?小组又是根据什么方法比较的呢?讨论后总结:1.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2.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得快。探究点一 速度过渡提问 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因素。若路程和时间均不相同,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想想议议 教材P22甲同学100 m跑的成绩为15 s,乙同学50 m跑的成绩为8 s,要知道他俩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点拨:将他们的路程或时间变成相同的,然后利用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对于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比较1 s内通过的路程或通过1 m路程所用的时间。结论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不同情况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保证时间相同。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介绍说明:比值定义法:在定义一个物理量时采用比值的形式来定义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物理量之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被定义为路程与时间之比。自主学习 在3分钟内快速阅读教材P22~P23“速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速度的物理意义。2.速度的定义、公式。3.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4.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回答: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3.公式:v=。4.单位:m/s(m·s-1)、km/h(km·h-1),1 m/s=3.6 km/h。5.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知识运用 我国优秀运动员在第32届夏季奥运会男子100 m半决赛中打破亚洲纪录并晋级决赛,成绩是9.83 s。这项亚洲纪录的速度是多少?强调:1.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写出公式、代入数值、计算结果、写上单位,还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2.公式中的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运动中的速度、路程及时间;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换算。过渡提问 在一些路段,交通部门对汽车的运动速度有所限制,司机是怎样知道自己的汽车有没有超速的呢?展示 展示汽车速度表,并对照速度表进行讲解。探究点二 匀速直线运动自主学习 在3分钟内快速阅读教材P24~P2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3.物体怎样的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4.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点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结论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恒定不变,另外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知识运用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情境过渡 展示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在上、下坡时的情景;列车进、出站时的情景。1.以上物体的速度大小是变化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呢?2.通过公式v=计算得到的速度能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段路程)的快慢程度吗?结论 变速运动快慢的描述非常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v=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第3节 运动的快慢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的路程远;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三、速度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v=;3.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1 m/s=3.6 km/h。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但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第2节 运动的描述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情境展示 播放物体运动视频,创设情境。你看到的哈雷彗星、猎豹、蜗牛等物体都在干什么?探究点一 机械运动过渡提问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探究点二 参照物过渡提问 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似乎很简单,例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不过事情就真的这么简单吗?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就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说树木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而言的。想想议议 教材P20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两列列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列车的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回答: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以旁边的列车为标准,你乘坐的列车就是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标准,你乘坐的列车就是静止的。引出概念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结论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过渡提问 (1)对某一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一定相同吗?分析:一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为参照物,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的靠椅,则会判断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展示提问 展示收割机与车辆图片。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回答: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静止的,即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相对静止。结论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想想议议 教材P21讨论交流回答:(1)自动扶梯上的人选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自动扶梯为参照物是静止的。(2)受油机选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加油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3)播放“神舟十八号”对接空间站的视频,讨论对接前、对接后,在不同参照物下它的运动状态。第2节 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二、参照物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2.对某一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畅所欲言,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点拨,看到同学们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去说明上面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况下,教师给每组发一张表格,让各组归纳这节课内容的知识要点。全班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不完整,鼓励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这句话才具有准确性”,让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为什么“飞机怕鸟”?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解决,把问题逐步深入,学生积极讨论,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docx 第2节 运动的描述.docx 第3节 运动的快慢.docx 第4节 速度的测量.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