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汽化和液化1.物理观念:(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2)知道沸腾与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了解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2.科学思维:(1)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2)会用图像描述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3.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2)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教学难点:了解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秒表、烧杯、陶土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情境展示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再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你有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空气排尽,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液化和汽化现象。探究点一 沸腾过渡提问 烧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你在家烧过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结论 物理学中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思路:与上一节的固体熔化实验类似,我们可以通过将水加热至沸腾,测量水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图像,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用酒精灯(或家庭常用的电磁炉、电热水壶等)将水加热,使其沸腾。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当水温接近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读数一次并将温度填入下表中,直到水沸腾4~5 min后为止。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实验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教材“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前后的“温度—时间”图像。结论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观察阶段 观察要求 水沸腾前 水沸腾时气泡 出现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 内部出现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温度 逐渐升高 保持不变声音 大 小(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自主学习 观察教材P74“一些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一些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液体 沸点/℃ 液体 沸点/℃ 液体 沸点/℃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液态碘 184 液态氨 -33 液态氦 -269(1)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2)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3)液态氢的沸点是-253 ℃含义是什么?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想想做做 教材P75“纸锅”为什么遇到火不燃烧呢?“纸锅烧水”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探究点二 蒸发过渡提问 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蒸发,这节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那两个字慢慢消失就是这种现象。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湿衣服变干就是一种蒸发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1.湿衣服上的水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2.湿衣服上水的蒸发现象是缓慢的还是剧烈的?3.只有炎热的夏天能把衣服晾干吗?气温较低的季节,衣服能晾干吗?结论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想想做做 教材P751.用棉签蘸酒精擦在手上,有什么感觉?2.取两个温度计,一个玻璃泡沾上酒精,另一个不沾,分别用纸板对着两个玻璃泡扇风,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知识运用1.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这是为什么?2.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汗液起到什么作用?3.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过渡提问 要想让湿衣服干得快一些,你有哪些好办法?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第三幅图: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学生讨论交流: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项目 蒸发 沸腾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不同点 发生的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的快慢 缓慢 剧烈发生时的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 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主要应用 洒水降温 蒸汽机探究点三 液化过渡提问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1)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开水烫伤的更厉害,为什么?(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火箭发射时产生的白色气团是什么?(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演示 电加热器烧开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气”,同学们看到的“白气”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气”,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学生探索实验: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2.将汤勺的背面用酒精灯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汤勺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汤勺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结论 (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过渡提问 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回答: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储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自主学习 教材P77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回答下列问题。(1)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冰箱的制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冷冻室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时,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并________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并________热量,使冰箱外侧温度升高。液态的制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2)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全球穿越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修建青藏铁路最难解决的是冻土问题。我国科学家采用了热棒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如图甲)。“热棒”相当于一个制冷机,解决了“千年冻土”。“热棒”就是在中空的铁棒里装适量的液态氨,当路基的温度上升时,传热给“热棒”里的液氨(如图乙),液氨吸热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上升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冷却后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第3节 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1.沸腾:(1)是剧烈的汽化现象;(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3)沸腾过程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蒸发: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特点:(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3)缓慢的汽化现象;(4)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制冷性。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实验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部分实验器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金属汤勺)。实验设计合理有序,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第2节 熔化和凝固1.物理观念:(1)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4)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凝固是放热过程。2.科学思维: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3.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关物理规律的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酒精灯、铁架台、陶土网、温度计两支、秒表、海波、石蜡、水、烧杯、试管、搅拌器、火柴、坐标纸、投影仪。情境展示 工业生产中常将钢水铸造成有一定形状的工件。钢水在变成工件的过程中,它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钢水吸热还是放热?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活动体验(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总结:(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探究点二 熔化和凝固过渡提问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什么变化?物质从液态到固态又叫什么变化?结合生活中冰的熔化过程,想一想,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将会如何变化?实验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目的: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1.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可能会升高。2.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可能会保持不变。制订计划、设计实验:你认为这次探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情况?在学生制订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海波(硫代硫酸钠)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参照如图装置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 ℃左右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在海波或者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时间/min 0 1 2 3 4 ……海波的温度/℃石蜡的温度/℃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规律。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的?如果不同,怎样解释?成果展示:分别选择2~3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海波或石蜡熔化图像)投影在幕布上。探究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过渡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讨论交流,思考:(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像容易看出:(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结论(1)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展示 物质熔化图像。(如图甲、乙)说明 晶体凝固时也有固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4)凝固过程放热。展示 物质凝固图像。(如图丙、丁)结论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拓展 阅读教材P69小资料“一些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 ℃,钨的熔点最高。探究点四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过渡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结冰时放出热量,菜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第2节 熔化和凝固1.固态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2.固体3.晶体熔化条件同时具备4.晶体凝固条件同时具备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时,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像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会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1.物理观念:知道烹饪过程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2.科学思维:观察烹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3.科学探究:观察烹饪的过程,找出烹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改进建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结论,产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教学重点:找出各种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教学难点:分析这些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对烹饪的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烹饪过程提出优化意见和安全整改意见。视频资料、多媒体、电磁炉、锅具、水、饺子。项目提出 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小优利用周末时间和妈妈一起为家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准备这样一顿早餐非常不简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办法来帮助小优提升烹饪效率呢?一、明确任务过渡 我们要找到提升烹饪效率的方法就得先从了解它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厨房中都有哪些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再分析这些现象中的物理问题。具体任务如下。任务展示 1.厨房中有哪些物态变化?这些物态变化对烹饪有什么影响?2.视频中的食品烹饪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如何避免和改进?3.在家中尝试自己动手“煮饺子”,结合自己或同学提出的改进意见,并给大家做分享。二、任务分解自主学习 观看视频,观察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你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分别涉及哪些物态变化?请把你看到的现象及涉及的物态变化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厨房中的现象 涉及的物态变化为了煮熟饺子,需要持续烧水一段时间 在烧水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温度稳定在100 ℃,一些水会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过渡提问 以上现象中,有的食物是煮熟的,有的食物是蒸熟的,有的是炸熟的,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这些不同的烹饪方式?这几种烹饪方式有什么区别?结论 油和水的沸点不同,因此有煮、蒸、炸等烹饪方式。不同方式做出来的食物,口感和味道不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过渡提问 在前面的视频里面,我们除了看到蒸煮的方式不同,以及各种物态变化以外,还看到了哪些做法和操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如小优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出饺子后,直接加到水还未沸腾的锅中,结果饺子粘锅了;水开后一直用大火继续加热,全程没有往锅中添加冷水,最后饺子煮熟时锅中的水快要烧干了,且有部分饺子煮破了等。结论 要等锅里面的水沸腾后再下入饺子;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可以多次少量添加冷水。过渡提问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需要考虑的问题呢?引导学生从节约资源、安全的角度来考虑。结论 烧水时盖锅盖、水开煮饺子的时候用中小火、揭锅盖的时候避免烫伤、煮好之后及时关掉燃气等。三、动手实践出示准备的材料。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物态变化。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烹饪一道简单的菜肴,观察并记录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指导学生如何控制火候、调整烹饪时间等,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四、展示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烹饪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对食物品质的影响。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体验和收获,提出改进烹饪技能的建议。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点评。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一、明确任务二、任务分解三、动手实践四、展示交流在课堂上动手制作食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烹饪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知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课程也将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和科学素养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第1节 温度1.物理观念:(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科学思维:通过自制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转换和迁移的思想认识其他温度计。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通过学习了解环境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电子数显温度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情境展示 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指并插入温水烧杯里。探究点一 温度思考:两根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交流讨论:左手食指、右手食指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根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探究点二 温度计过渡提问 如果我们要准确地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想想做做 教材P61请同学们参考教材61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液面的位置,液面升高。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的位置,液面降低。结论 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展示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玻璃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常见的几种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电子数显温度表。过渡 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探究点三 摄氏温度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P61“摄氏温度”第一段文字,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出示自学指导:1.温度计上的符号℃是什么?2.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3.读出下面的温度值:30 ℃、-15 ℃。结论 符号℃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30 ℃读作“30摄氏度”,-15 ℃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看教材P61“摄氏温度”第二、三段文字,了解一些温度值。探究点四 温度计的使用过渡提问 1.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三种常用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3.所测温度能否超过所选的温度计的量程?小组讨论:1.通过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具有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2.实验室用温度计的量程是-20~110 ℃,分度值为1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分度值为0.1 ℃。寒暑表的量程是-30~50 ℃,分度值为1 ℃。3.不能,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读不出温度。实验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如何正确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种做法和读数方法,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先用手指碰触杯壁,估计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类型 手指感觉 估测温度 实验温度凉水温水热水结论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教师来回指导,并出示要点:1.使用前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液体温度不能超出量程。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巧记忆:会认、会放、会读、会看。探究点五 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过渡 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图片,思考问题。学生分组讨论:(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为什么?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一甩?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回答:(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时,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2)读体温计示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展示 教材P63~P64“科学世界——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认识了解玻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测温枪、热电偶温度计。第1节 温度1.温度计2.摄氏温度温度计的使用4.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体温计这节课贴近生活、应用性强,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第4节 升华和凝华1.物理观念:(1)了解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2.科学思维: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3.科学探究:通过碘的升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教学难点:建立“水循环”的模型,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碘颗粒、可封闭玻璃容器、烧杯、热水、冷水、多媒体。情境展示 如图所示,封闭的玻璃容器中有少量碘颗粒,先向容器浇热水,容器中有什么变化?然后向容器浇凉水,容器中又有什么变化?由实验可以看到,固态的碘受热后,容器内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后变成了固态的碘。探究点一 升华和凝华过渡 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结论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3.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过渡提问 展示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并提问:①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②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什么?③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什么现象?④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样形成的?⑤利用干冰储藏食物,运输食品的原理是什么?回答 ①升华现象。②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了。③都是凝华现象。④“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⑤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来吸热降温。知识运用1.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交流:钨丝受热升华为钨蒸气,冷却后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着在灯泡壁上。2.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交流:这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促使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3.舞台上的“烟”: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说一说这里包含的物态变化名称。交流: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喷出的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为看到的白雾。探究点二 水循环想想议议 教材P80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在图1中将这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补充完整并填写吸热、放热的关系。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矫正。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P80~P81水循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图2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_成小水珠,有的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凝结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__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积雪________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第4节 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升华吸收热量。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凝华放出热量。3.水的三态循环(如图)。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温度.docx 第2节 熔化和凝固.docx 第3节 汽化和液化.docx 第4节 升华和凝华.docx 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