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全章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共5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全章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共5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
1.物理观念:
(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知道物质的三态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科学思维:通过自制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转换和迁移的思想认识其他温度计。
3.科学探究:利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了解环境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建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读数。
烧杯、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不同状态的物体图片、课件等。
                   
新课引入
大自然很神奇,冬天水会结冰,湿衣服在太阳底下会晾干,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会变少,水变成什么了?
问题:水、冰、水蒸气,它们该怎么分类呢?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
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
知识点一 物态及其变化
出示物体的图片(如铁钉、冰块、水、牛奶、气球等),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观察分好类的三组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引出:固、液、气态的不同特征。并让学生填写下表。
状态 形状 体积
固态 一定形状 一定体积
液态 没有固定形状 一定体积
气态 没有固定形状 没有固定体积
教师提问
问题(1):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
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水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教师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存在的状态是否可以变化。
实验器材:冰块、烧杯、陶土网、支架、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如图,将器材组装起来。
(2)用酒精灯对烧杯不断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
在加热过程中会看到烧杯中的冰块逐渐变成水,继续加热,可以看到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水面上方不断有白气冒出,最后烧杯内的水越来越少。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
知识点二 温度
引入:现在天气很热,过一段时间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请学生触摸长时间放在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并描述感觉。
体验(2):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感觉和右手感觉。
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
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
知识点三 温度计
1.实验室温度计
(1)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温度计:
①实验室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和单位。
②玻璃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玻璃泡里面装着液体,内径越细,测量越准确。
③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是摄氏温度的单位,数字代表温度的高低。
④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20~110 ℃。
⑤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1 ℃。
⑥0 ℃是怎样确定的?100 ℃是怎样确定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
⑦1 ℃又是怎样确定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把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 ℃。
(2)练习读数:
引出问题:有没有最高的温度和最低的温度?它们分别会是多少?
引出绝对零度的概念,并让学生阅读“科学窗”,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3)进行温度的测量:
学生自由测量。
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待测液体的温度。
②把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触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液体,视线要与玻璃管内液面相平,如图中B所示。
2.体温计的使用
教师:使用体温计时,能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学生:可以离开。
教师:体温计在玻璃泡和玻璃直管之间有一“缩口”,即很细的弯管。使用时,体温计内的液柱能够遇热自动上升、遇冷不能自动下降,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
气态:没有固定形状和固定体积。
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四、温度。
五、温度计与温度的测量。
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了物质的三种状态,与平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科学探究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好。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物理观念:
(1)了解升华和凝华。
(2)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科学思维: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3.科学探究:通过碘的升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升华与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人造雾凇实验。
试管、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碘、樟脑球、茶丸、挂图、烧杯、热水等。
                   
新课引入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
学生们思考、讨论。
知识点一 升华
1.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4-1,启发学生思考:
下列的生活现象同学们观察过没有?
(1)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2)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思考一下,它们都到哪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教师提出做实验验证猜想。
2.进行实验
让各小组按照教材图1.4-2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试管密封要严,由于碘蒸气有毒性,碘蒸气溢出来,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引导学生观察:(1)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
学生回答: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紫色的气体产生。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碘。
教师总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并重新解释教材图1.4-1的现象。
知识点二 凝华
1.完成上面的实验后,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和交流。
2.学生小组总结:紫色的气体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体。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碘。
3.仿照升华的定义,让学生自己说出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4.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教材图1.4-3所示的现象。
5.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
各小组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回答:
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凝华需要放热,因为将试管放入凉水中出现了固态碘。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9实践活动的内容并尝试利用手头工具做人造雾凇。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本节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另外,还通过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第五节 设计海水淡化装置
1.物理观念:
(1)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2)了解海水的主要成分,认识晒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2.科学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中涉及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及涉及的物态变化过程。
3.科学探究:结合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海水晒盐的知识,思考获取淡水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并进行实验测试。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结论,产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
教学重点:水循环和晒盐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分析。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
多媒体、烧杯、食盐、水等。
                   
新课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表面约有70%被水覆盖,而地球上的海水大约占总水量的97%。与我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左右,而淡水中又有约70%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因此,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如果能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就能有效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那么,要实现海水淡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尝试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
【任务分解】
1.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2.了解海水的主要成分,认识晒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3.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进行实验测试。
任务一 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为主。
让学生阅读教材P31~32的相关内容,观察图1.5-1并思考: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霜、雹、雾等是怎样形成的?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接触过,教师简单讲解,学生便能接受。教师在讲解中,要进行一些环保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任务二 了解海水的主要成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2~P33相关部分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海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我国古代沿海居民怎样制取食盐?制取食盐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
海水中,除了水外还含有大量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食盐)。我国古代沿海居民就开始利用海水来制取食盐,通过把海水引入盐田,使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从而获得食盐。那么我们能否利用类似的方式将海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从而得到可以饮用的淡水呢?
任务三 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
要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首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原理和方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冷冻法、反渗透法和蒸馏法。蒸馏法就是先把海水加热,使海水产生水蒸气,再让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蒸馏水。如图就是利用太阳能蒸馏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示意图。
请你利用身边能找到的工具,设计并制作一个海水淡化的装置,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怎样加快海水的汽化,从而获得大量的水蒸气?
(2)如何使从海水中汽化出来的水蒸气迅速液化?
(3)怎样将液化后获得的水收集起来,从而获得淡水?
制作好海水淡化装置后,可以利用食盐水进行实验测试,并根据测试效果改进你的装置。将改进后的装置在同学中进行展示、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设计海水淡化装置
一、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了解海水的主要成分。
三、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
此节内容要求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在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资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收集资料。如指导他们从图书馆的索引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目;从自己需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来选择应查找对应刊物和网址。让学生尝试用摘抄、复印、下载、打印等方法收集资料,提升对本节内容的认知与了解。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物理观念: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2)知道沸腾与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了解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2.科学思维:
(1)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2)会用图像描述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一杯冷水、一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陶土网、针管、乙醚蒸汽等。
                   
新课引入
清冷的早晨,我们经常能看到花草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而到了温暖的中午,我们却发现这些露珠消失了。
【问题】露珠哪去了?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出概念。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问题】你能举出哪些汽化现象?
教师从学生举例中引出: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知识点一 蒸发
【演示实验】将水擦抹在毛玻璃上,一会儿玻璃上的水变干了(若将此毛玻璃放在投影仪上,可起到实验时间短,可见度大的作用)。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
【情景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图1.3-4几种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
【问题】三幅图分别突出了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三幅图分别要对比什么)?导致什么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你还能举出其他实例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知识点二 沸腾
我们每天要喝水,开水即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现象,提出你看到的及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讨论:水的沸腾是否有规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22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按教材图1.3-5介绍实验器材和装置。
2.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操作示范及说明)
(1)实验目的: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2)实验操作步骤:当水温升到60 ℃开始记录温度,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一直到水沸腾后3分钟左右停止。
共同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并把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教材P23的表格中。
3.小组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4.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教材图1.3-6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并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水的沸腾图像。
5.组织、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1)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学生讨论回答: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不会继续沸腾,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
先请学生把上面3个结论归纳起来表述,然后教师总结。
6.沸点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表1.3-2的沸点表,提出下列问题:
甘油的沸点是多少;谁的沸点最高?谁的沸点最低?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甘油的沸点是290 ℃,液态铁的沸点最高,液态氦的沸点最低。
知识点三 液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液化过程,提出猜想: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火锅热气腾腾,你们想过没有,“热气”是水还是水蒸气?
意见不一,引发争议,这说明了同学们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没有近距离、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
设计与实验:
如何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观察水蒸气的液化过程?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建议用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个塑料杯倒扣在上面。同学们两眼紧盯着上面的塑料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开始时,上杯中是否有水蒸气?你能否看到水蒸气?
2.过一会儿,上杯还透明吗?用手触摸塑料杯内壁有什么感觉?
3.再过一会儿,白蒙蒙的杯壁上的水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用手摸杯外壁,有何感觉?
交流与讨论:
学生A:我看到了水蒸气,它在杯中往上冒呢。
学生B:我也看到了水蒸气,它是白色的。
教师参与:教室中有没有水蒸气?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C:可能是教室中水蒸气少的缘故吧。
学生D:我想: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是看不到的。
学生E:上杯逐渐模糊,用手摸一下内壁,有水,说明杯的内壁附有一层肉眼难以分辨的极细小的水珠。
学生F:我看到上杯壁的水珠逐渐变大了,有些还顺着杯壁滚落下来。
教师点睛: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的“白气”“热气”一般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
学生G:摸上杯外壁发热,发现水蒸气液化后,要放出热量。
教师拓展:其他气体液化也放热吗?展示课件:电冰箱原理——冷凝器的作用。
知识点四 液化的方法
那么怎样使气体液化?提出问题: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交流与拓展:
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空气液化”“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
让学生观察打火机。提出问题:
1.它里面是水吗?
2.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
3.有何好处?
视频展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
知识发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课件:①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压缩机的作用。
②介绍长征运载火箭及低温技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压缩体积能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在这节课中,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认识、研究汽化和液化现象,将大部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物理观念:
(1)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
(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4)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凝固是放热过程。
2.科学思维: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关物理规律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自然现象,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酒精灯、铁架台、陶土网、两支温度计、秒表、海波、蜂蜡、水、烧杯、试管、搅拌器、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物态变化。教师引导:工厂在铸造金属零件时,先将块状金属原料进行高温熔炼,再浇注到模具中冷却定型。在铸造金属零件的过程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例子吗?组织学生讨论。
知识点一 熔化、凝固
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回答问题:什么叫熔化?什么叫凝固?
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提出问题】
(1)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2)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3)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
【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提出不同看法和这样猜想的依据,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猜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请观察教材图1.2-4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1)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隔着陶土网加热?
学生:通过“水浴法”对试管进行加热,使海波受热均匀。
(2)温度计的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温度计的液泡要插入物体中间,但是不能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不然温度测得不准确。
(3)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
实验时,需要记录某一时间点对应的温度。
(4)怎样保证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
使用酒精灯时,禁止用一只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灯焰。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按照教材图1.2-4组装实验仪器,注意顺序是自下而上、自左而右、位置要适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小组同学观察物质的变化情况,当被测物质的温度达到40 ℃时开始记录数据,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参考教材P16)。
【分析和论证】
在坐标纸上描出蜂蜡与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图像(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记录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值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认识图像:认识图像时,首先要从横、纵坐标轴开始,弄清两个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图像的切入点,能使学生把每段物理过程和每点的物理场景联系起来。比如从曲线上的特殊点入手,分析它们所对应的物理意义、物理状态等。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海波完全是固态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一旦开始熔化,虽继续加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它完全变成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而蜂蜡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它是逐渐变得越来越软,直至完全变为液态。固体和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知识点二 熔点和凝固点
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与海波却不同呢?原来,固体可分为两类:晶体、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1.在学生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熔点。
为什么在室温下,冰棒会熔化,而钢铁却不熔化呢?同学们思考,得出不同种晶体,它们的熔化温度一般不同。这也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叫熔点。
2.指导学生查熔点表。
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查表、用表。
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414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414 ℃不变。
3.根据熔点表能回答以下问题:
(1)表头上的1.01×105 Pa说明什么?
(2)哪种晶体的熔点最低?熔点是多少?
(3)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可高达2000 ℃左右,根据物质的熔点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作灯丝?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 ℃吗?
(5)能否用铝锅作为容器来熔化铁?为什么?
(6)如果你想知道冰是不是晶体,你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判断?
学生讨论并回答。
4.讨论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48 ℃既是海波的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达凝固点时,放热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持续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持续放热。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P18内容,了解我国古代铸造技术。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定义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3.
4.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持续吸热。
5.晶体凝固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凝固点,二是持续放热。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学生的创造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敢于解放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体参与,要体现出全体学生的思维拓展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