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科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测量平均速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3.科学探究:(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教学重点:测量平均速度。教学难点:测量平均速度,停表的使用。多媒体、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卷尺、小红旗等。 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1.测量小球下落的平均速度。演示教材P60图2.5-1中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才可以测出小球下落过程中的任意阶段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2.5-1,并总结小球下落的运动特点。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小球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2.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1)s1= t1= v1=s2= t2= v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阅读教材P62实践活动,利用课间或休息时间完成活动内容。板书设计第五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本节课引导学生亲自设计活动方案并执行,在实践中学会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又一次对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是在教室外做实验,应该加强学生的纪律管理,提高课堂效率。第二节 长度及其测量1.物理观念:(1)知道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了解物质世界空间尺度的数量级。(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有效数字。(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科学思维: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能利用身上的“尺”估测长度。3.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4.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长度的测量,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动手操作和评估的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由生活经验估测长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长度的估测。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新课引入高铁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列车从一个车站行驶到另一个车站的过程中,它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该如何描述和比较物体的这种位置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长度及其测量。知识点一 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请同学们自学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长度,用什么符号表示?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上面提到的那些数字都是长度,长度这一物理量用符号L(l)表示。2.(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的还有km、dm、cm、mm、μm和nm等。(2)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学生讨论总结:1 km=103 m 1 dm=10-1 m 1 cm=10-2 m1 mm=10-3 m 1 μm=10-6 m 1 nm=10-9 m请同学们结合P42图2.2-2至2.2-5认真阅读教材,体会不同尺度的差异。让同学们阅读并思考图2.2-6表示的是什么意义?各小组观察、讨论并得出:从蛇头到蛇尾形象地表示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从大到小,也说明不同物体的尺度是不同的。思考: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是1027 m,最小尺度是10-17 m。这句话对吗?小组同学思考并讨论。在天文学上,我们还用光年作为长度单位来表示天体之间的距离。它等于光在1年中所走的路程:1光年约为9.46×1015 m。除了长度之外,描述空间尺度还需要用到其他物理量,例如我们用面积来描述物体的表面大小,用体积来描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面积一般用符号S表示,体积一般用符号V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知识点二 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图2.2-7,总结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可以用尺子来测量长度,常用的刻度尺有以下几种。演示各种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等。(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前必须观察:①有零刻度线的位置(以及零刻线是否磨损);②刻度尺的量程;③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教师讲解量程和最小分度的定义。2.长度的测量。(1)请同学们结合图2.2-8自己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学生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一估: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二放: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并将刻度紧靠被测物体。三看: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正对被测长度的末端所对的刻度线。四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五记:在记录数据时,要标明单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4科学窗,了解“有效数字”。(2)让学生动手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与自己估测的数值进行比较。知识点三 误差与错误1.教师请三名同学分别用相同的尺子测同一个仪器盒的长度,写在黑板上。学生发现三人的结果不太一样。2.教师提问:三名同学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为什么结果会不完全一样?我们怎样才能测出一个物体真正的长度?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有误差,而且误差是不可避免的。3.教师介绍误差的概念、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观察时受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等。(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换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错误是测量方法或原理不正确、违反操作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认真细心地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能尽量地减小误差。板书设计第二节 长度及其测量1.单位及换算。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3.误差:(1)误差概念。(2)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本节课从实际生活的物体长度入手,结合实验操作,让同学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但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该把目光放在更多的学生上,带动整个班级一起进步。第四节 平均速度1.物理观念:(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3)知道瞬时速度。2.科学思维: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3.科学探究:通过实例体验比较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多媒体。新课引入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 m跨栏项目中以12.91 s的成绩夺冠。某位同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比赛中刘翔的速度约为8.52 m/s。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刘翔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速度是一成不变的吗?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事实上,刘翔在比赛中起步阶段会加速奔跑,中间过程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快到达终点时又会加速冲刺,整个过程中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画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s-t图像)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阅读教材P54相关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s-t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有什么特点?2.如何通过图像直接判断出哪个物体的速度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直线。2.在s-t图像中,离时间轴越远的直线,所代表的速度越大。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际中并不常见,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运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运动等。知识点二 平均速度学生阅读教材P55~56对应部分内容,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求出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作平均速度。1.计算公式:v=。2.教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是通过全部路程所用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例题1:请同学们看教材P56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例题2: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 m,第2秒内运动4 m,第3秒内运动6 m,求:(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帮助同学分析。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过程用投影投在屏幕上,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再找一位规范做题的同学的答题过程投在屏幕上,或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程投在屏幕上。教师再一次强调解题方法,注意写出所依据的公式,运算时要注明各物理量的单位。知识点三 瞬时速度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7“科学窗”内容,提问:1.什么是瞬时速度,它和平均速度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作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2.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兵器实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3.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板书设计第四节 平均速度本节课从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导入了平均速度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导入了平均速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对于平均速度的测量,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三节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物理观念:(1)知道时间的单位,会用停表测量时间。(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科学思维:通过路程和时间之比定义速度,初步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比较,理解速度。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时间的测量、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新的物理量。多媒体、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停表等。新课引入先来回答一个问题:百米赛跑中怎样比较谁跑得快?你是怎么判断的?知识点一 时间的测量在百米赛跑中,我们会比较运动员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获胜。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测出运动员跑完100 m所用的时间呢?阅读教材P48~49的对应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3)怎样测量脉搏跳动的时间?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1 h=60 min;1 min=60 s。(2)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光电计时器等。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圭表、日晷、滴漏等。(3)时间的测量。教师讲解:估测时间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知识点二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设计方案:教师提供两辆不同规格的玩具小汽车A、B,长木板、钟表、刻度尺等工具。(1)定性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①如何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②可以有哪些方法?③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2)定量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①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②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2.交流讨论:谁先到达谁跑得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谁跑在前头谁跑得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学生讨论出方案并设计记录表格。3.开始实验:(1)比较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哪辆行驶的距离长,或让小车行驶相同的距离,看哪辆小车用的时间短。(2)记录两辆小车行驶的时间t1、t2,测量出它们行驶的相同距离s,分别计算出、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内行驶的不同距离s1和s2,分别计算出、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3)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4)学生分组实验。4.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结论。知识点三 速度根据上面的实验探究可以看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用到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P5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速度?学生回答: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么?学生回答:v=,s的国际单位是m,t的国际单位是s,所以v的单位就是m/s,常用单位还有km/h。1 m/s=3.6 km/h。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1表2.3-4,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板书设计第三节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渗透科学探究的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科学探究:(1)观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建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到汽车的行驶,鸟儿的飞翔,白云的飘动,奔腾的河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位置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并给出运动的定义。也有些物体我们看到是相对静止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运动和静止。知识点一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1.参照物(1)教师提问: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地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向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骑行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可知: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作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作参照物。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2)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3)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2)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知识点二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我们生活中的运动随处可见,我们总会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那么我们从A点走到B点可以如何走呢?并用绳做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让学生举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板书设计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1.参照物:(1)定义。(2)选择方法。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机械运动:(1)定义。(2)分类:①直线运动②曲线运动。本节课从实例中引出物体运动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普遍性,并给机械运动下定义,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普遍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没有深入的思考,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把课本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docx 第三节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docx 第二节 长度及其测量.docx 第五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docx 第四节 平均速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