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课题 1.3.1《地球的运动》 单元 第1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包括地球自转的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为后续学习地球公转及地理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教材的编排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会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综合思维】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能解释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日心说,学习哥白尼善于观察,坚持和敢于质疑的品质。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学习难点: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缘由。课时 1课时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自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地球自转简介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把抽象的自转运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探究地球的自转特征。【方法指引】预习课本P21,读图1.18昼与夜示意图。【问题引领1】(1)地球自转是绕着什么进行的?(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不同角度看是怎样的(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3)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4)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5)地球自转时地轴指向哪个方向?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24 小时),自转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我们处于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从而产生了太阳在做相反运动的错觉。 请大家研读课文,填写下表。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含 义旋转中心基本方向自转周期地轴指向(承转)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学习活动二】地球自转的意义【方法指引】预习课本P21-P23,读图1.18-图1.20。【问题引领2】 观察下面两幅图,说明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学生1】昼夜交替现象。【教师】还有吗?【学生2】时间差异。【教师】林林在北京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打电话,林林这里是白天,而妈妈那里却是夜晚。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时间差异呢?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3】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学生4】北京和纽约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所以时间也不同。【教师小结】影响因素是经度位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地球自转一周 24 小时,转完 360° 经度,平均每 15° 经度相差一个小时。北京和纽约经度相差较大,所以会出现一个是白天一个是夜晚的情况。【问题引领3】 不论是产生昼夜交替,还是时间差异现象,都要有产生的条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这三种现象产生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1)昼夜现象产生的条件: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②有稳定的太阳光源;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反之则为黑夜。(2)昼夜交替产生的条件:①地球存在昼夜现象;②地球在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3)时间差异产生的条件:①经度位置不同。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②由于地球自转,东时区比西时区的时间更早。【学习活动三】小组实验演示地球自转。【方法指引】: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问题引领4】:(1)如何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2)观察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昼夜变化情况。【小组讨论回答】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观察记录结果。【学生1】:将地球仪倾斜一定角度,让手电筒的光从一侧照射地球仪,然后缓慢转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可以看到地球仪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2】: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原本处于白天的地区会逐渐进入黑夜,原本处于黑夜的地区会逐渐进入白天。【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演示,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不同地区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会不断经历昼夜变化。【学习活动四】生活中的地球自转现象。【方法引领】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讨论。【问题引领5】1. 列举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2. 这些现象如何体现地球自转的特征和意义?【小组讨论回答】学生们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学生1】:太阳的东升西落、水流的漩涡方向等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学生2】: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水流的漩涡方向在北半球通常是逆时针,在南半球通常是顺时针,这也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有关。【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这些现象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地球自转的特征和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见解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各组的见解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各组的见解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并适时作笔记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各组的见解联系生活思考分析,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知识较难,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性增加。这部分是一个重点考察知识点,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老师要去巡视,并给予指导。最后 做出正确的示范,得出结论。选择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去思考分析,让学生感知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课堂练习 小组实验演示地球自转课堂小结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分别按照“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地理原理及现象、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三个环节。板书 略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小组讨论、实验演示、视频观看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视频观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地球自转的特征和地理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时间差异时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