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去分析问题。时空观念:能够自主梳理并完善辽夏宋金元的并立与更迭过程。历史解释:通过了解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变化,借助史料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通过学习能够判断出不同史料的可信度和文献史料反映出的时人的立场与观点。家国情怀: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难点】重点:辽夏金元统治概况,以及他们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难点: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前置作业1】根据教材58—62页的内容,补充表格。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建立时间 916年 1038年 1115年 1271年建立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忽必烈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会宁府 大都灭亡时间 1125年 1227年 1234年 1368年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度 中书省 行省制 驿传制度 边疆治理 四等人制【前置作业2】根据历史地图册36页,教材53、54、59、60页的内容(课文以及地图),找出10-13世纪各政权对于燕云十六州的互动、争夺过程,以及当时的归属情况。时期 政权互动过程 归属情况10世纪 后晋、辽: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辽后周、辽:后周世宗亲征,因病逝而功败。北宋、辽: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11世纪 北宋、辽:1004年,“澶渊之盟”,宋承认辽对燕云的统治。12世纪 北宋、辽、金:1125年,金灭辽,占领燕云。 金13世纪 金、元(蒙古帝国):1215年,蒙古帝国南下占领燕云,逐步实现统一。 元(蒙古帝国)【名词解释】“燕(幽)云十六州”:即现在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又称幽云,其得名显然与幽州、云州有关。这两处,也是燕云最为重要的战略节点。燕云北部有燕山、太行山脉,以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而言,他们几乎是一条无法跨越的天堑(qiàn),早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经开始依靠此处天险及修筑的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燕云”是当时的“蕃汉分界”和“中国屏障”,它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同时富庶的经济和众多的人口又构成了该地区巨大的经济价值。【教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发现,“燕云十六州”在10-13世纪中一直被谁占据?【学生】少数民族政权。【教师】古人以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就是天下的中心地区,因此称这里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为“中国”。燕云是这里的重要屏障,它的丢失是否意味着传统中国不再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存亡危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走入辽夏金元的统治寻找答案。展示学生的前置作业。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各个政权的概况(建立时间、民族、人物、都城、灭亡时间、主要制度等),这段时期也是唐以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一、政权并立时期的“燕云”——战略要地【教师】展示地图,后晋皇帝石敬瑭命人将燕云十六州地图献给辽太宗,从此燕云十六州成为了辽朝的领土。宋两次北伐未果,只能在“澶渊之盟”中承认辽对燕云的统治。 任务一:探究辽政权统治优势何在。【教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去思考。【学生】政治上实行南北面官制。【教师】辽王朝获得这一地区,不同于以前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武力征服。因为生活在该地的汉族,其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先进,历史悠久,是契丹腹地及其统治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为了更有效地统治这里,辽朝于是抛弃了本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大胆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方略——推行汉制(唐朝旧制),让南面官负责燕云等地区的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以“国制”(辽的旧制)统治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负责游牧民族事务。这一制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国两制”,对于后世中国历史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保留了游牧民族特色制度,四时捺钵制,其在政治上与南北面官制相互呼应。在此制度下,辽虽然定都上京,但是上京是辽朝的政治中心吗?【学生】不是,行营才是。【教师】严格来讲,辽真正的首都和朝廷是设在皇帝流动的行营——捺钵(nà bō),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捺钵”是整个辽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中原农耕地区的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取旨处理。【过渡语】辽实现了对燕云的有效统治,燕云十六州的加入也大大提升了辽的统治优势,两者是相互的。燕云十六州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材料二说明燕云地区农业手工业发达,人口众多,辽能够征收很多赋税,燕云使辽有了稳定的农耕经济腹地,逐渐从单一的游牧经济转向农牧结合的二元经济模式,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材料三说辽在幽州设立南京(燕京),又在与西夏关系恶化后设云州为西京(1044年),进行行政管理、军事驻守,使之成为辽对峙北宋、西夏作战的战略高地、物资供源地。【教师】诚如宋神宗所言,“二虏(契丹、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城市国家),有行(xíng)国”。【学生】意思是说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模式。【教师】西夏虽然没有治理“燕云”地区的“烦恼”,但是他的制度也基本模仿北宋,其官员设置除汉语称谓外,另有一套本民族的官职称谓,这说明什么呢?【学生】说明他懂得坚守自己的文化。【教师】可见其在学习北宋制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本民族特色的保留,避免了五胡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全盘汉化甚至盲目汉化的问题。维持本民族特性和习俗,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血液和内涵。其存在对辽、北宋均构成威胁。【过渡语】学习汉族,走向华夏化提高了游牧民族的管理水平,但同时也降低了其军事力量,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死结。大家都知道中原王朝修长城,但不知道其实辽人也修长城,辽人的长城修在哪里呢,在东北辽宁,防的谁呢?防的显然是东北的女真族。结果呢,自然是防不住的。 任务二:探究金军事实力强悍的原因。【教师】展示地图,讲述:金的崛起速度很快,军事实力很强,2年里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势力范围扩大至黄河以南,其中就包括燕云十六州。根据材料,探究金军事实力强悍的原因。【学生】实行猛安谋克制。【教师】猛安谋克制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式的队伍,因而具有一种天然的战斗力;兵农合一,既能耕作又能打仗,增加了军费的来源;“与汉人同居”也能促进民族交融,吸取汉人先进的生产经验从而推动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教师】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加快,金朝原本的都城会宁府还能满足他的需要吗?【学生】不能。【教师】所以金迁都到了燕京,燕京位于幽州地区,地位非常重要,是文明的碰撞、交融区域,也是军事堡垒,它是我们现在的哪个城市?【学生】北京。【教师】北京正式作为都城的开端就是从金朝时期开始的。同时金朝统治者也非常注重对这块地区的治理,这个皇帝是谁?【学生】金世宗。【教师】材料中显示他做了什么事情?【学生】给燕云受水灾的地区免税租,没有水灾的地区也可以停夏税,等丰收的时候再收。【教师】说明他非常注重民生,这里面也包括对汉人的重视。他统治时期被称为“大定之治”,本人也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为什么要用汉族历史上君主的名字评价一个少数民族的君主呢?说明他做了什么呢?【学生】他大力推行汉族的制度文化。【教师】说明他在推动少数民族的华夏化。这促进了金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但也削弱了金朝的军事力量。大批迁入中原的猛安谋克随着时间推移而日益腐化,金的统治也就逐渐衰落。二、大一统时期的“燕云”——帝国中心【教师】燕云的变化发展在元朝统治之下显现得更为突出,它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展示材料,思考:忽必烈部下霸突鲁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霸突鲁建议首都可以选在燕京。【教师】正是在霸突鲁等大臣的建议下,蒙古军南下之首要目标便是占领燕云,这一点能够在蒙古帝国对外征战的动态地图中清晰感受到。展示地图,讲述元朝统一过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大蒙古国建立。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 任务三:结合教材61页,思考“燕云”地区地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对燕云地区的争夺在此后的150多年间(1215—1368)休止,也不再作为“分界线”存在,此间“燕云”会发生哪些进一步的变化?【学生】角度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的驿站系统——燕云发展为汇通交往之中心区域;【教师】行省是由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其处理地方事务而形成,全称行中书省。虽然行省在地方上权力范围大,但他们需要听中书省的决策命令,权力大而不专。【学生】角度2:元朝以行省制为基础的兼具一体化、差异性的行政管理——燕云属于中书省直辖之政治统治中心腹里。 任务四:探究行省制(我国省制的开端)划界原则的优势所在。【教师】元以前的朝代行政区划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元朝行省制采取的是“犬牙交错”原则为主,也就是参差不齐的感觉,提问这个原则的优势。【学生】打破自然的山川之险,使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域交织在一起,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教师】举例: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包含了整个燕云地区。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防止地方割据。【教师】可以说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平衡。我们经常把广西人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老表”,也是因为历史上我们是有过血缘关系的,说明我们有共同的归属感,所以行省制还能促进什么?【学生】消除地理隔绝带来的地域(民族)隔阂。【教师】地域和谐从而推动民族交融、经济平衡和文化交流。所以行省制不愧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提问:观察地图,结合教材62页,找出元朝除行省制外的管辖方式。【学生】宣政院管理吐蕃;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教师】讲述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呈现出内地一体化趋势,从原来的册封和朝贡到设置机构管理,并且对当地征收赋役,实现了成功控制。展示示意图,提问:在元朝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民族交融。【教师】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为了管理众多民族,元朝采取了什么政策?【学生】四等人制。【教师】这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蒙古对各民族在科举、任职、刑律等方面差别对待,该制度是为了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的利益,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过渡语】通过对元巩固统一举措的梳理,我们发现元之地方权力更大程度地向中央集中。燕云作为“蕃汉分界”“中原屏障”的作用已然不再,而逐渐演变为大一统政权下民族交融、经济交汇、政治变革之高地。三、“燕云”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变化【教师】展示表格和“燕云”地位的变化,讲述“燕云”地区在四个多世纪里都归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其间中原王朝多次试图夺回领土,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对他们来说如若失去这一重要屏障,传统中国将不再安全。思考:那么燕云被少数民族占据是否意味着“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存亡危机?(少数民族有没有说把这里的汉人都赶走或者杀掉,让他们自己人住?)【学生】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尊重并学习汉族优秀制度文化,推动民族交融,所以燕云地区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教师】燕云地区从“中原屏障”到帝国中心,足以可见民族隔阂的不断消解,民族交融的深入。“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概念。灌输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不断变化。【课堂总结】持续约四个世纪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唐到元各政权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趋向,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建家园的基本性格。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共同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辽夏金元诸政权建立开启了“大中国”时代。【板书设计】[主板书]从“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看辽夏金元的统治西夏威胁宋 辽 金 元燕云地位: 蕃汉分界 战略要地 帝国中心主要制度: / 南北面官制 猛安谋克制 行省制四时捺钵制 四等人制统治特点: 因俗而治[副板书]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对边疆的统治:不稳定→内地一体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