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热点——文化自信 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政治认同)。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健全人格)。3.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责任意识)。4.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道德修养)。5.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政治认同)。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点: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2024年新年贺词》文化宣传片,根据视频记录关键词。教师总结:悠久历史,博大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力量之基。感受中华文华,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文化自信》。【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融入课堂,视频采用结合时政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对接时事热点,同时提高学生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利用记录关键词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二)学习新课。1.看热点:热点1: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与美好生活”。当下,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创新手段,优化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滋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热点2: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热点3: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热点4:“2023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2023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在亚洲地区传播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000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主要覆盖北美和亚洲地区,亚洲地区市场约占全球60%。热点5: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一批青年视频博主走红社交网络。无论是深耕田园生活,还是传播国风舞乐,他们视频作品的共性都是通过年轻化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热点6:习近平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2023年4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他表示,中国愿在联盟框架下,同亚洲各国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热点7: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搜救;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医疗救护人员24小时待命;全国各地驰援队伍快速集结,各类救灾物资紧急调运。灾难是严峻考验,勇敢刚强铸就中国精神。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毅然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些所学知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一)坚定文化自信。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二)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1.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3.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③在他人生命、财产玉带危险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④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⑥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的人民;⑦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热点材料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讨论,结合材料对应教材,做到熟悉教材和培养学生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和加深对材料的挖掘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三)课堂练习。请结合材料,假设你中考是出题人,你会提出哪些问题?1.分析“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源于哪些因素?①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③博物馆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分析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的密码有哪些?①我国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②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这一现象。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设计意图】利用热点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结合对应教材知识点提出设问,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关注中考设问的能力,有利于让学生熟悉设问,把握设问,更好从设问出发锻炼解题和分析题目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设问,在结合中考真题设问进行练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四)谈担当。展现行动 弘扬传播。近年来,各地各级博物馆积极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历史、展示自我、参与社会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小小讲解员”队伍,他们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生活,将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如果你是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你将如何讲好中华文化故事?(6分)【设计意图】利用本环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政治认同、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道德修养,树立为传承、弘扬、发展、创新中华文化而努力的意识。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欠缺对学生未来方向的深入挖掘,应让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做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