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九年级语文中考三轮复习备考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向,立足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探讨复习方法,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二、备考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要立足基础,有的放矢,针对各能力点进行训练,在阅读与写作上强化方法指导,力求有所突破,确保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三、时间安排:第三轮复习依然要紧扣考纲的相关分析(以求进一步锁定目标)。时间从5月10日左右到6月20日,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1、语言积累与运用大约用10天;2、现代文阅读:记叙类阅读;说明类阅读;议论类阅读,散文类的阅读,约10天.3、文言文部分大约用10天。4、写作和套题的模拟穿插整个复习中。四、策略要点:1、紧扣《考纲》,强化目标。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语文考试的变化与动向,洞察考试热点,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2、研究试卷,强化答题的规范性。我们组五位老师潜心研究各地中考试卷,特别是本省近几年的试卷,以便在试卷结构、考试题型、命题方向等方面能够把握住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主要分为“基础与运用”“名著阅读”、“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六大方面,试题内容也相对稳定。3、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语文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夯实基础,特别是字词的积累和名篇名句的默写,文言文、古诗词以及名著的相关内容的积累。对照《考试大纲》的篇目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梳理一些重要字词,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辅导,以提高及格率。古诗词和名句的默写应注重理解记忆,唯有理解深刻、透彻,背诵和默写方能顺畅、娴熟,降低默写中的错误率。古诗词的默写在贯穿于每一堂课,特别对一些诗句中的容易写错的字词,反复讲解,反复默写。文言字词要字字落实,决不含糊。4、突出重点,创新题型。三轮复习中,除了继续重视基础外,要在一些重点知识及能力处着力。例如名著阅读要注意题型的创新,在以往识记为主的基础上要增加经典情节的赏析、人物形象的辨析、主题思想的感悟等方面题型的训练指导;漫画图表与口语交际怎样进一步有机结合;专题探究怎样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变实践为“纸上谈兵”,变相增加学生的记忆量,培养“书袋子”等等。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文言文复习强调“文”“言”并重。所谓“言”,指文言基础知识。如常见的实词和虚词;所谓“文”,指的是对文章文意的理解。对于“文”,我觉得复习时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与主旨即可。复习时经常运用多篇比较阅读的方法,这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的发展趋势。比较阅读可从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着手,以此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的把握。现代文阅读重视整体感知,审题要有技巧性,答题要规范。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淡化文体要求,提倡创新意识。5、依托课堂,提高效率。复习时我们的主阵地还是课堂,倡导创新课堂模式,建立高效课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课堂互动,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的复习课堂,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模式。6、全体参与,分层训练。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避免一讲到底,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高中扩招的形势下,教师更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分层训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将各项目标进行分解,分散要求和检查。7、加强合作,集思广益。“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将加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经常一起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不同学生的研究,因材施教。特别是两头的学生,即差生和优秀生的辅导,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五、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训练,千万不要盲目拔高;2、板块训练(专题训练),要用好我们提供的材料,每节课的都要强调题目的指向,都要帮助学生归纳答题要求及技巧;3、有些材料可以拓展或变式运用;4、坚持“一课一得”,不要贪多,而要求精;有些材料可作例子,有些材料可作训练题;5、多要求学生用笔头答题,教师多示范答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