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人口问题——2025届地理一轮复习题型专练与讲解(二)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
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
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老龄化系数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儿人口数的相对比值,系数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下左图为“199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下右图为“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10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变大,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增加
C.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D.交通事业发展较快
2.与香港相比,深圳( )
A.城市化起步早 B.老龄化系数小
C.老龄人口占比大 D.人口无流动性
3.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以下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式最有效的是( )
A.提高生育率 B.延迟退休
C.加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制度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养老康养中心
人口零增长是人口增减处于平衡状态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有关我国“人口零增长”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密不可分 B.经济发达地区早于欠发达地区
C.意味着人口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5.针对我国“人口零增长”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B.大量吸纳移民,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C.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D.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人口容量
6.北京和河北进入“零增长”的时间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北京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小 B.河北省有人口大量迁出
C.城市化水平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大李村地处武汉近郊,位于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该村第二产业发展受限,村民多为菜农,人口外流严重,民房闲置较多。近年来,大李村独特的风貌吸引外来人口入村租房生活创业,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图为“大李村区位图”。据此回答问题。
7.大李村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不便 B.劳力短缺 C.环保需要 D.用地紧张
8.近年来,该村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可能是( )
A.现代牧业 B.物流仓储 C.高端金融 D.文化创意
9.外来人口入村生活创业,对原住村民的主要影响是( )
A.挤占就业机会 B.推动整体外迁 C.提升教育水平 D.改善人居环境
人口性别比通常以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值来表示,正常范围为102-107。下图示意四川省攀枝花市1964—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而四川省在2016—2019年有3年的总人口性别比都低于100,成为我国人口性别比最低的省区,并且第七次人口普查较前一次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口性别比仍呈下降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攀枝花市在1964—1982年的18年时间里,总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产业布局变化 C.重男轻女思想 D.适婚女性外嫁
11.自1990年以后,攀枝花市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B.未婚青年人数增加
C.婚姻制度不断变革 D.男女比例逐渐均衡
12.下列关于分析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四川省人口性别比变化的主要原因中,正确的是( )
①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
②女性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③“男女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
④“重男轻女”的意识仍较浓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通辽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其南、北部是高山丘陵,中部为辽河冲积平原,历史上水草丰美,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丘陵区,流动强,很少有人口定居。下图示意现今通辽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3.历史时期的通辽地区很少有人口定居,可能是因为当地( )
A.对外交通便利 B.宗族观念强 C.以游牧业为主 D.建房水平低
14.现今通辽地区人口分布( )
A.中部人口密度最大 B.丘陵地区人口最多
C.南部人口密度最小 D.各区域人口较均匀
15.推测影响通辽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条件 B.水源条件 C.矿产资源 D.植被类型
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包含“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指标,2012~2021年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下图示意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贴近度变化趋势,数值越近1,表明该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越高;反之则越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2012~2021年期间,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 )
①经济承载力
②社会承载力
③环境承载力
④资源承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从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来看,贵州省重点治理了( )
①土地盐碱化
②土地石漠化
③土地沙漠化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针对贵州省2017年以后资源承载力变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绿洲农业 C.增加教育投入 D.发展旅游业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流域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 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说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
(4)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这种想法合理吗?试说明理由。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桑尼亚是东非第三大经济体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民族解放和独立后,坦桑尼亚城镇化发展较快,2020年城镇化水平整体达到35.2%。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是该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达450万,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超过20万。下图示意坦桑尼亚区位。
(1)坦桑尼亚是东非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推测坦桑尼亚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原因。
(3)指出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较多可能给达累斯萨拉姆带来的城市问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人口向周边城镇迅速集聚、向沿海地区大规模迁移,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如果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伴随着城镇和乡村人口的同时扩张,且城镇人口的扩张速度超过乡村,称之为“城乡扩张型城镇化”;以城镇人口增长为主、乡村人口减少为辅的城镇化模式称为“城镇吸引型城镇化”;乡村人口流失水平高于省内城镇人口增长的城镇化模式称为“乡村流失型城镇化”;城乡人口同时收缩但城镇收缩较慢的城镇化模式称为“城乡收缩型城镇化”。图示意2010—2020年中国各省级单元城镇化模式的空间分布。
(1)说出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对沿海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
(2)描述2010—2020年中国各省级单元城镇化模式的空间分布特点。
(3)分析乡村流失型城镇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2000—2010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故A错误;B.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使得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数量减少,故B错误;C.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数量减少,普通劳动力数量减少,引起老龄化系数变大,故C正确;D.交通事业发展较快,与人口老龄化关系不大,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与香港相比,深圳城市化起步迟,发展快,其间大量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入,老龄化系数小;香港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目前发展很慢,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性远不如深圳,老龄人口占比大,老龄化系数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A.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缓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儿童的人口比例,提高生育率可行,故A正确;B.延迟退休是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方式,故B错误;C.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制度是照顾老人的方式,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故C错误;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养老康养中心有利于更好的照顾老人,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故D错误。故选A。
4.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广东为经济发达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欠发达,但是广东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要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晚,B错误;人口零增长出现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A正确;人口零增长是指人口增减处于平衡状态,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有关,并不能说明人口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早晚与人口数量无关,人口零增长,就业机会会增多,就业压力减小,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人口零增长”说明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应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A正确。吸纳移民和鼓励生育都会加大人口数量,使社会资源压力加大,BC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会导致资源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D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要比河北早,主要是因为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受教育程度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导致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出现零增长的时间比河北早,D正确。北京平均年龄小,会使出生率增加,零增长推迟,A错误;河北省人口迁出不会导致其零增长推迟,B错误;城市化水平不同不会直接影响零增长的时间,C错误,故选D。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大李村位于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由于风景区环保需求,第二产业受限,C对;由图可见,该区域有多条交通线,又临近武汉,交通便利,A错;位于武汉近郊,武汉地区人口数量大,劳动力充足,B错;该地位于郊区,由图可见,该村有很大未利用土地,D错。故选C。
8.答案:D
解析:该村位于生态风景区内,风景优美,适合艺术家创作,工业污染少,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D对;牧业的发展需求大量草场和水资源,对原有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影响,村位于生态风景区内,不适合发展现代牧业,A错;物流仓储会导致该区域交通相对繁忙,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加剧,不适合在风景区发展,B错;高端金融业对人才、技术、经济、相关配套设施等要求较高,该村等级较低,不适合高端金融发展,C错。故选D。
9.答案:D
解析:外来人口入村创业,不会挤占原有就业机会,反而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A错:经济得到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外迁减少,B错,该村级别较低,较高教育需求需向城市寻求,外来人口入村生活创业,短时间内不会提升教育水平,C错;结合上题可知,外来人口创业主要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D对。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攀枝花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1964到1982年的18年时间里,随着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比重提高,导致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大量外来男性劳动力迁入,导致总人口性别比迅速
攀升,B正确;计划生育、生育观念都不是导致总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的原因,A、C错误;改革开放之前,适龄女性外嫁较少,D错误。故选 B。
11.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总人口性别比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不断降低,说明男女比例趋于均衡,D正确;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人口迁移从而对人口性别比产生影响,而不是人口性别比影响产业结构,A错误;总人口性别比与未婚青年人数、婚姻制度相关性不大,B、C错误。故选D。
12.答案:B
解析: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总人口性别比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不断降低,说明男女比例趋于均衡。人口性别比下降是由女性占比升高所致,如女性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也与男性人口比例下降相关,如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也与出生人口的性别均衡有关,此现象主要由“男女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所引起,而“重男轻女”的意识逐渐淡漠。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历史上通辽地区水草丰美可推知当地主要以游牧业为主,牧民流动强度大导致当地很少有人长期定居,C正确;与建房水平、宗族观念关系不大,BD错误;历史上通辽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较为闭塞,A错误。故选C。
14.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现今科尔沁区等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最为密集,A正确;其南、北部是高山丘陵,B错误;读图可知,西北部人口密度最小,C错误;人口分布存在稀疏区和密集区并非均匀,D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2012~2021年期间,贵州省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贴近度上升幅度较大,说明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①③正确;而社会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贴近度虽有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不是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答案:D
解析:从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来看,环境承载力贴近度明显上升,说明环境变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因此重点治理了土地石漠化,②正确;贵州省位于湿润地区,没有明显的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问题,①③错误:贵州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冶金业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还重点治理了环境污染问题,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贵州省2017年以后资源承载力变化表现为经济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上升,资源承载力下降,因此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D正确;扩大耕地面积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A错误;该地气候湿润,不适合发展绿洲农业,B错误;增加教育投入不是应对资源承载力下降的措施,C错误。故选D。
19.答案:(1)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
(2)生态环境改善会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沿边地区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
(4)不合理。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迁入人口,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而这些地带又主要是绿洲地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
(2)水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与该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生态环境改善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将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地区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国家在沿边地区实行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在边境地区从事对外贸易等。
(4)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文化科技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不适合大量迁入人口。假如大量迁入人口,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退化,诱发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
20.答案:(1)社会稳定且经济发展速度快;医疗卫生条件较好;民众生育意愿高;人口结构高度年轻化,适龄婚育的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等。
(2)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政策支持力度大等。
(3)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加剧城市人地矛盾;加大城市就业压力;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环境质量等。
解析:(1)坦桑尼亚是东非第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经济发展带来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较快;坦桑尼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生育意愿较高;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适龄婚育青壮年较多,客观上造成了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2)坦桑尼亚经济发展速度快,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大;较快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目前坦桑尼亚城镇化水平为35%左右,处于城镇化初级阶段与中期阶段的过渡时期,人口向城镇集中速度较快;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支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城市新增人口过快造成城市在短期内承受的人口压力增大,基础设施的压力骤增;城市建设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大量新增人口的住房等需求,加剧人地矛盾;城市新增人口增多,就业岗位的需求增大,造成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城市道路网完善速度滞后于人口增加速度,造成交通拥堵;人口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1.答案:(1)加快了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为沿海地区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人才,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各省级单元城市化模式差异较大,大部分省是城镇吸引型城镇化模式;黑龙江是城乡收缩型城镇化;甘肃、山西、内蒙古等是乡村流失型城镇化;西藏是城乡扩张型城镇化。
(3)乡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慢,就业机会较少;收入低,医疗、教育条件差,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公共设施差等。
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到沿海,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增加了沿海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加快了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迁移到沿海地区的大量人口为沿海地区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人才;随着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城市商品流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人口的迁入也加强了城镇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结合图例可看出,我国各省级单元城市化模式差异较大,城镇吸引型城镇化的面积最大,说明大部分省是城镇吸引型城镇化模式;从图中看,位于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是城乡收缩型城镇化;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看图例属于是乡村流失型城镇化;西藏是城乡扩张型城镇化。
(3)根据材料可知,乡村人口流失水平高于省内城镇人口增长的城镇化模式称为“乡村流失型城镇化”,说明省内的乡村人口有部分流失到了省外,主要原因是该省乡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该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慢,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对乡村人口吸引力小;也可能是该省自然灾害多,收入低,医疗、教育条件差,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公共设施差等不能吸引大量乡村人口流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