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这一篇课文是经典的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 在文章中不仅有叙旧事的内容,还有叙旧情。通过雨这一事物将昆明雨季的各种事物以及事情串联起来,从而通过写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凸显自己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二、学情分析山区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平时阅读积累很少,文学素养很低,在平时的阅读选择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记叙文或小说,但好在《昆明的雨》贴近学生生活,里面的很多场景是能激起学生共鸣的,语言活泼有趣也深得学生的喜爱。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一种品格,感悟一种情怀。三、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重点)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重点)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分析(一)课前准备1.导入新课以讨论“祥云的___ ”来导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什么(景、物、人)最具有家乡的气息 今天我们将随着汪曾祺优美的文笔去昆明看看在汪曾祺心里最具有昆明特色的《昆明的雨》。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式的学习,所以在本课的导入设计中,我试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来引入新课,并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2.介绍作者(1)学生勾画注释。(2)教师补充:从1939年到1946年,,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昆明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从此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于汪曾祺这样一个有家乡情结且热衷于观察生活的人来说,昆明是他热爱的城市也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在他离开昆明40多年后,仍然对昆明念念不忘,于是写下了这篇《昆明的雨》。设计意图: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对作品有深的理解和把握,但学生手中的资料很少,所以大多数学生只能依赖于课文中提供的注释,学生仅能了解到简单的信息,对作者生平和重要思想以及创作背景很难有详细的了解,因此,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尽量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3.预习检测鲜腴(yú ) 菌(jùn) 密匝匝(zā)草茎(jīng) ) 吆喝(he) 净炽(chì )红择(zhāi)净 黄火闷(mèn)鸡设计意图:积累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4.朗读阅读提示,勾画重要提示。(二)自主阅读过程1.速读-----------邂逅昆明雨要求:快速浏览文章,在文中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并进行勾画。(1)昆明的雨总体特点是什么?(2)文中哪个句子表现了作者四十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明确:第2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开头)第11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结尾)2.朗读------------寻美昆明雨要求:带着问题大声朗读文章,边读边勾画批注。(1)围绕昆明的雨,作者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美妙的滋味 美好的人情和氛国?明确:美景:仙人掌、缅桂,木香美味:菌子,杨梅人情美:卖杨梅的女孩,房东太太送花氛围美:雨天与朋友小酌(2)作者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这些零散的景物,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所描写的事物都与雨有关情感上:表现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默读---------欣赏昆明雨要求:静下心来,静静地品析文中呈现的各种美用“我喜欢昆明的雨,因为雨里有………”加以概括和分享。提示:勾画出你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圈点批注出你读到的情味。示例:我喜欢昆明的雨,因雨里有肥大的仙人掌浓绿的仙人掌,开着金黄色的花,使昆明的雨有了色彩斑斓的美。设计意图:《昆明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结合单元的提示,“需要学生反复、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散文的特点。”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反复的阅读。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以及文章抒发的质朴的感情。(三)总结本文题为《昆明的雨》,作者巧妙的利用一条感情地线索:对昆明雨的热爱与想念,将一系列与雨相关的美景、美食、美的人情一一呈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丰富的画面、美妙的语言让我们身临其境。作者如此巧妙的选择意象,铺排情感线索、抒发质朴的感情,都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欣赏,甚至是运用于写作课中。4.课后作业题目:祥云的要求:请你也试着选择一个可以传递你感情的载体,表达你对祥云的喜爱。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昆明的雨》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抒情载体,让学生以“祥云的——”为题进行小的练笔,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文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5.推荐阅读《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细细品味作者的其他作品,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