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背景和阶段特征,并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和情景教学,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认识(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3.通过展现图片、视频及相关文字材料,学生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教学难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感)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以“文化”的概念引入,再结合古代中国篆刻图片,层层设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代表篆刻、字体、书法等内容,引入到“天人合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进入本课学习。 课堂教学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中华文化历程识其特点,第二部分为观中华馆藏文物探其内涵,第三部分为思人类文明发展考其价值。第一部分:理中华文化历程识其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背景文化(思想)表现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格,由学生根据课前学习任务单,完成表格(主要是思想层面),并思考总结各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这部分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已学习,不再详细展开,教师做点拨,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只涉及思想层面,所以教师补充文史、艺术、科技方面的成就,汇总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简表,在文本材料较为充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连续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同时教师对表格分析方法予以提示,让特点概括这个教学环节具有指向性和实效性,从而强化重点知识。 第二部分:观中华馆藏文物探其内涵 通过网上展厅参与“故宫 国博藏文物联展”活动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拉进与中华文物的距离,依次探究四个展厅的代表性文物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师生将五个问题探究结束后,教师再作整合分析,突破重难点。 探究问题1:以下文物和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怎样的宇宙观? 材料一:“天”不只是指外在于人的自然界,而是一有机的、连续性的、生生不息的、能动的、与“人”相关联的存在。 ——汤一介《论“天人合一”》 探究问题2:以下文物和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怎样的天下观? 青釉塑贴飞天团龙纹六系莲花尊 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 材料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探究问题3:以下文物和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怎样的治国观?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 金托镶金里嘎巴拉碗 材料三: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探究问题4:以下文物和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怎样的人生观? 紫檀嵌錾胎珐琅五伦图座屏 楷书《道德经》卷元赵孟頫书 材料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探究问题5:阅读教材第6页“学思之窗”和第7页“问题探究”,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思想内涵? 第三部分:思人类文明发展考其价值 探究问题6:请用一个字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予以说明。 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后,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就水到渠成,先由学生结合视频和所学分组谈论,而后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延伸,最终凝练成核心价值“和”文化,呼应课堂导入和课堂主题,结束新课。 四、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极大,且涉及到众多《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并且也有较多新概念和需要建立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但上课时间仅为一个课时,故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等课堂把控等方面仍需要再深入探索和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