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 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课题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教科书 书 名:《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研读史料,解释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分析其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必然性。 阅读教科书,归纳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阅读教科书,概括国际社会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措施;研读史料,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及意义;通过彰显中国行动,进一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列举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3.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教学难点: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 (图一) 教师出示“冷战结束后主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示意图”(图一),把冷战后主要地区冲突和战争按发生时间先后逐次呈现: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刚果(金)内战,俄乌冲突。这些冲突与战争表明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仍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设计意图】通过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仍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导入本课第一子目。 新课讲授 第一子目 人类愿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教师活动:在两极对峙期间,邓小平就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40页“学思之窗”(材料略,详见教科书原文),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分析材料中“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分别指什么问题?说明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东西问题:指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问题; 南北问题: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 内涵: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二者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活动:在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二战后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和平与发展,长时间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请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概括战后世界保持长期和平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流二战后国际社会能够保持长期和平与发展的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活动: 和平的表现:二战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发展的表现: (1)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2)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二战后国际社会能够保持长期和平与发展的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图二)。 (图二) 学生解释:二战中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留下了空间,这一体系制约了任何争端的行为方式,使矛盾的双方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处理问题,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二战后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二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二战后资本主义对内外调整,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也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民族独立运动则促使民族矛盾转化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这样,曾经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三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矛盾基本缓和。随着多极力量的崛起,支持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各国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极大地制约了战争的爆发。正因如此,战后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和平,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和平成为战后历史的基本特征,也是这一时期核心的潮流和主要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二战后国际社会保持了长期和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成为战后另一个鲜明的特征。所以说,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最突出的时代主题。 全球联系的加强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就加速了国际间的合作,从而实现共赢。因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总结与过渡:自1977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可以争取推迟战争的爆发”开始,“和平与发展”这一思想理念就已经存在。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这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国际形势的认识没有改变,中共二十大中更加深刻地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完全实现了和平与发展。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升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立足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深入阅读分析教科书内容,为战后世界能够保持长期的和平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史实支撑,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深刻理解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认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二子目 遭遇挑战: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活动: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着严峻的挑战,请同学们阅读科教书第二子目,归纳和平与发展遭遇的挑战。 学生活动: 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总结与过渡:在这些问题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地区热点与局部冲突是传统安全问题,是对和平的重大威胁;金融危机,南北差距,贫富分化,环境问题,疫病的传播等属于非传统安全,既不利于世界的发展,也威胁人类的和平与安宁。尤其是21世纪以来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的威胁日益多元化,这些新兴的威胁具有突发性、跨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说明人类社会在全球治理领域存在着各种不足,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背后掩盖的是全球治理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归纳全球问题给人类发展带来的挑战,引发学生思考面对全球性挑战,人类该如何应对这些共同的难题,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三子目 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活动:要解决人类社会在全球治理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各国人民必须携起手来,合作才能共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142页“历史纵横”(材料略,详见教科书原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思考面对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学生活动: 努力:通过国家间联合,拟定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约束人类行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教师活动:针对全球问题,国际社会在全球层面和地区层面分别采取过哪些具体措施,请阅读教科书第三子目第一、二段内容,概括回答。 学生活动: 全球层面:通过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协调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 地区层面:通过建立新型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机制,探索合作共赢之路。 总结与过渡:总之,国际社会为解决日益复杂的世界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世界面临的问题依然错综复杂,这些问题超越了任何一国的利益,也非任何一国所能解决,需要各国人民携手共进,需要制定特殊的超越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文本和提供的史料,分析面对全球问题,国际社会作出的努力;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原有国际组织和新型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特别关注中国在全球合作和全球治理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教师活动: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作出了众多的努力与贡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自主完成下列时空轴。 学生活动:见(图三) (图三) 教师活动: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标识,日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与接纳。请仔细阅读教科书第143页“史料阅读”(材料略,详见教科书原文),逐句分析史料,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阅读教科书归纳这一思想内涵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实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学生活动: 思想内涵 政治领域:平等相待,互商互量;安全领域: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经济领域:开放创新,包容互惠;文化领域: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生态领域:尊崇自然,绿色发展。 思想实质 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时代价值 1.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2.国际文化交流方式的新选择;3.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创新;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高度契合等。 教师活动:不只是呼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教科书第三子目最后一段文本,列举中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行动。 学生活动: 建设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合作;成立亚投行,带动亚洲经济发展;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 教师活动: 学生回答完毕,播放关于“一带一路”的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视频略) 总结与过渡: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从全球合作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到“倡导者”的角色转变。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带一路”的实践深刻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时空轴,叙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努力与贡献;通过利用教科书中的“史料阅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方案,感受中国心系天下、胸怀天下的情怀,以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通过对观看“一带一路”视频,明白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从而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概括说出本课的学习主题,同时出示本课思维结构简图(图四),询问学生通过对 (图四) 本课学习,如何理解简图? 学生活动: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叙述各子目与核心概念间的关系。 总结与过渡:本课围绕“和平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是人类愿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发展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即不利于全球发展,也威胁着世界和平;面对全球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才能实现共赢。中国人民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展示本课思维结构图,学生通过图示说出自己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树立核心概念意识和整体意识,有助于许学习本课,通过教师总结达到情感共鸣。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练习第1-5题,第5题参考“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开放作答。 2.设计编写手抄报,以“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小组合作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