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历代有关“大一统”观念的论述以及观察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疆域图,构建起系统的时空观念,从宏观层面上回顾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巩固的。 通过《十六国族属表》、隋唐帝王的民族观等史料,把握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进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增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以及学生展示部分,更深层感悟和还原身边的历史,追溯自己的血缘、学缘和乡土发展谱系,明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能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 认识到家国情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培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
2.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的理解。 3. 学生家史作品展示。
教学难点: 1. 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脉络的梳理。 2.“大一统”、华夏认同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课堂导入:(时长1分钟)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我们将从三个部分来学习本课,第一部分:六合同风,来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演进与发展。第二部分:血脉情长,在历史演进中感受催人奋进的家国情怀;第三部分:家史探寻,展示我们同学的作品,一同探寻时代河流中的祖辈记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趋势有什么规律? 我们首先从河南省的简称“豫”字谈起,大家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教学活动: 展示《九州山川实证总图》、《禹贡》、《周礼·职方》以及《晋书·地理志》中有关“豫州”的史料记载,为学生讲解“豫”的由来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荆河惟豫州。——《禹贡》 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周礼·职方》 豫,舒也。——《晋书·地理志》 《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地图出自《禹贡山川地理图》,南宋淳熙四年 (1177 年)程大昌编撰,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 教师讲授: 大禹治水,划定九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今河南主要位于豫州境内。豫州不仅是“言常安逸”的舒适之州,也是中央之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伟大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向四方绚烂绽放。从《九州山川实证总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这片土地便是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沧桑五千年变幻中,中国如何成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设计意图:结合《禹贡》记载以及对河南省简称“豫”的来源解释,引出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由家乡中原文化的好奇联想到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进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特点的活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六合同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时长6分钟) 主线问题前置: 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趋势有什么规律? 教学活动: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观点,通过孔子、墨子以及孟子有关“一”的描述,以及《春秋公羊传》有关“大一统”的记载,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史料的共同点,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着怎样的思想?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篇》 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墨子·尚同中》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孟子·梁惠王上 》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教师讲授: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都含有“一”相关的字样。这里的“一”其实就与统一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是“大一统”思想的萌芽时期。孔子对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表示赞赏,其“一匡天下”的疆域观是明确且强烈的。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对“一”提出各自的见解。墨子提出“一同天下”,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定于一”,天下统一则天下安定。而关于大一统概念的表述始见于《春秋公羊传》:这里的“大”表示推崇、彰显,“大一统”则蕴含了维护正统之意。 自该时期思想家们提出后,“大一统”思想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内涵也逐渐丰富。 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琅琊刻石》和《汉书》的记载,启发其思考从秦到汉以后大一统理念的内涵有了怎样的发展?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春秋》 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 卷 72 《王吉传》 教师讲授: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实现了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雄伟壮志,巡视全国过程中,他不断刻石记功,着重宣传实现疆域统一的宏大功绩。秦朝通过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将治理范围扩展至全国,有力促进“华夏区域”的整合。 从秦朝刻石的“并一海内”到西汉学者的“六合同风”,我们发现,“大一统”的概念已经不仅局限于疆域的统一,而是深入到治理体制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 教学活动: 展示《十六国族属表》和《晋书》的记载,引导学生讨论苻坚话语中的用意以及表格中的政权名称有什么样的特征?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晋书》卷 113《苻坚载记》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31页。 教师讲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民族深度交流交融的重要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十六国族属表》中政权的建立者多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他们取用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意在增强统治区域民众的华夏认同感,彰显其正统地位,从而更有利于国家治理。这一时期各政权以完成“正统”所肩负的统一疆域为使命。故此,苻坚在统一中原后南征东晋,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教学活动: 隋唐以后的大一统思想内涵与前代相比,既一脉相承,又有所超越。展示隋文帝和唐太宗的民族观,引导学生讨论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教师讲授: 隋文帝以儒家礼教引导边疆民族认同儒家文化,对吐谷浑(tǔ yù hún)的使臣展现“相亲爱”的民族观,将各民族纳入大一统的天下秩序中。继隋而起的唐帝国空前统一,唐太宗提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思想, 尊重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生活及习俗,表达其“华夷一家”的民族观念,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和“大一统”的思想内涵。 教师小结: 隋唐至宋、辽、夏、金在承续魏晋少数民族统一特色的基础上,统合中原儒家一统精神,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大一统内涵。 教师讲授: 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变革了唐宋以来全国性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以年号命名的惯例,改为《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志之名,并为明、清两朝所因袭。 清前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为庆祝新修《大清一统志》书成,乾隆皇帝御制序文,描述了“大一统之盛”的情景,达到了“六合一家”的盛世。 《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制》《大元一统志》书影 教学活动: 教师自制疆域变迁视频,引导学生在动态的疆域变化中纵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与发展。 教师小结: 回溯历史,“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 探究活动一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前置,分析“大一统”内涵的逐渐丰富,通过《十六国族属表》中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政权名称特点等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暗含的深层原因形成历史解释,通过对教科书知识和文字与图片材料进行考证分析,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认识到各民族为汇聚成为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现代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为中国成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涵养家国情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视频观看,直观感受中国历代重要疆域变化,构建时空观念,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解释。 探究活动二、血脉情长:历史演进中的家国情怀(时长5分钟) 主线问题前置: 发展到近代,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的百年抗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请同学们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是什么? 教学活动: 1、一声号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师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在近代社会的引用过程,引导学生感知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已经融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昌而明之,推而广之。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2、一位英雄——缪伯英 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的生平经历,尤其是离世前与丈夫感人至深的对话,突出展示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我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到胜利。 ——1929年病危之际,缪伯英对丈夫何孟雄的话,摘自《共产党员网》 教师小结:展示《人民日报》的观点,引导学生提炼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 在充斥着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正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31日09版) 故事进行到此,请同学们再次思考这些仁人志士身上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爱国?自强不息? 当我们把这些优良品质归纳到一起,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它源自绵延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探究活动二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以及至理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 探究活动三、家史探寻:时代河流中的祖辈记忆 (时长5分钟)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阐释家国情怀?让我们聆听班级同学们的声音,共同寻找身边的家国情怀。 教师活动: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并指导学生回到家中,采访家人搜集信息,进行家史故事的非虚构写作,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史作品。通过身边同学们的家史故事,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家国情怀”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祖辈故事的探寻,感受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激励当下青年努力奋斗,担当时代所赋予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展示同学A发言: 大家好!我分享的是姥爷支援三线建设的故事。我的姥爷姓秦,出生于天津南开区南门西立学公司胡同。1968年姥爷响应国家号召,到达青海西宁市拖拉机制造厂,积极参加三线建设。大家看这双手工缝制的布鞋,就是姥爷在去往三线建设时穿的。这双鞋用轮胎作为鞋底,手工缝制而成,由太姥爷送给他,一直珍藏至今。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是姥爷心中坚持为国家奉献的信条,196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工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全国首台120马力大型拖拉机就在西宁开动,饱含着姥爷的辛勤与汗水。1993年,姥爷从青海调回郑州,进入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姥爷一直向我传授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让我一定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劳刻苦,建设祖国。姥爷的谆谆教诲鼓舞着我,我将姥爷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作对后代人报效祖国的激励。 姥爷到郑州的合影 展示同学B发言: 大家好!我分享的是姥爷治理黄河的故事。1949年前,黄河平均每三年改道两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以数计的损失。解放后,在中央的振臂一呼下,无数有志青年前仆后继地投入到了水利事业,进入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倾毕生之力誓要做好黄河治理。于是,1964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姥爷,同一群知青,由五湖四海入中原,来到了当时还处于贫困阶段的河南省郑州市。那年,他24岁。 1965年姥爷被调到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负责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工作。姥爷作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主要担任三门峡库区来水来沙分析计算工作。在夜以继日努力后,第一次改建三门峡枢纽为径流发电,打开底孔排沙。大大缓解了水库的严重淤积。 1970年,负责陕西省府谷县天桥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姥爷的团队披星戴月,整整三天没有合眼,顺利将水电站的图纸修改完成。“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熬夜工作,当时的几位年轻人‘坐着都能轻易睡着’”姥爷如是回忆道。 70年代——90年代,姥爷步步成长为治理黄河的骨干专家,先后参加了黄河入海口改道清水沟、黄河小浪底工程抗冲耐磨材料试验。1994年,姥爷担任河南“四桥一路”(河医立交桥、大石桥、新通桥、紫荆山立交桥、金水高架)工程的总实验室主任。姥爷在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示同学C发言: 大家好,我讲述的是祖父的故事。从证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左边是乡村的乡字,右边是蜡烛,整体上呈现的是“30”的字样,寓意乡村教育30年。证书表彰的是张虎群老师,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党和国家对祖父投身乡村教育事业30年的表彰。看到祖父的这张荣誉证书,我困惑,这三十年乡村教育的背后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呢? 在和爷爷进一步的沟通中,我发现了更多史料。 1981年张老师正式获得民办教师的聘用证书。这张照片是1990年的中招,图上是1986届,37年前的这张合影其实是祖父优异教学成绩的缩影,当时他带出来学生的数学均绩居全县之冠受到嘉奖。1991年获得“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 采访爷爷的时候,他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钟爱。 教师小结: 正是张老师这些教育工作者根植乡村,使千万名孩子圆梦,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感谢同学们的发言。追寻我们身边的故事,祖辈们从扎根乡土教育、投身三线建设到治理黄河水灾……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探究活动三设计意图:通过课余参与家史写作以及课堂展示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途径,习得历史书写规范和技巧,培养基本的历史写作能力,并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写作,提升其史料实证精神和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在感受祖辈奋斗的历程中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涵养家国情怀。 教师总结全课: 在本节课中, 我们从探究1学习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在探究2感知家国情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 聆听探究3我们同学身边的家史故事。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时,回顾数千年奔来的历史长流,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不断发展;瞩望蓬勃向上的前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共同缔造的未来。 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录 活动课学生家史作品展示节选 秦溱 《行走的记忆——记姥爷的奋斗史》 出发的路线确是坎坷曲折,跨越千山万水。姥爷先从天津赶到北京,再坐上整整两天两夜的火车,才到达青海省西宁市。这一路在黎明与深夜的交替中变幻,穿越过100多个山洞,眼前的景象也由河北葱绿的平原变成西宁一望无际的“荒”土高坡。这里比内地自然条件恶劣,海拔也高,一齐来的同学还出现了高原反应,头晕目眩、呕吐难忍。这些大城市来的学生们看到眼前的现状,心里上下翻腾,大家都很焦急,心中思量着,要去工厂是什么样?到那里干什么工作?住的地方会怎么样? 到了工厂,不,不是工厂,而倒像是工地,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繁忙工地。有的厂房已被先来的同事建好,有的正在建设中,有几台推土机正在推掉一个个小山丘。他们被安排在单身楼,说是楼,其实是用土坯盖的干打垒,房子里是双层铁床,他们安顿好行李后,就立刻去了工地,先去参观盖好的厂房,工人正在安装设备,总装车间正准备装生产流水线,工人们干劲十足,顾不得吃饭和睡觉分秒必争地抢工期……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着姥爷,每个新来报到的大学生也都暗暗握紧拳头,准备好随时投入“战斗”。“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姥爷仍记忆犹新。工地上铿锵有力的标语点燃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唤醒姥爷那一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记忆。这群心怀梦想与希望的年轻人秉持着共同“建设祖国大后方”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奉献他们的青春与热血。 吴芷静 《戎马倥偬少年时,一心报国永不忘》 早春的东北还是冷,但湖上的冰却开始慢慢消融,这就使想要抄近路急行军的战士们走路更加困难。祖父有次正在湖面上走着,突然脚下一空,陷进了一个冰窟窿里,当时外界的温度已经很低了,但湖水的温度更令人发指,许多“探险家”都因体温过低而无法从冰眼里爬出不幸殒命,但祖父不愿轻易放弃,他拿枪杆子横在了湖面上,硬生生靠自己爬了出来,总算是有惊无险。到了战场之后,由于战争规模不大,国家派出作战的兵力不是很多,所以祖父所在通讯班除了负责战地通讯以外,还要负责在战斗前与苏联敌军交涉。祖父身为通讯班班长,所负责任虽不大,但也十分重要,就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不少危险。有一次祖父在战前向班里人员交代注意事项时,一个新兵因过于紧张而不小心让枪走了火,子弹贴着祖父的耳朵飞过去,差点就命中了他,还好祖父反应敏捷,这才逃过一劫。 世事难料,一生行善积德的祖父,最后却被确诊患上了癌症,这对全家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但祖父一直在听从医生的指挥对抗病魔,哪怕已被化疗折磨得形销骨立也从未放弃,甚至在他最后躺在病床上站都站不起来了,也还在与我拉钩说要好好坚持下去,直到陪我一起考上大学。 但祖父还是失约了。 知道祖父已逝的噩耗时,我刚刚上完课,本应为祖父终于不用受病魔折磨而高兴的,但眼泪却不由控制地从眼角流了下来。听父母说,祖父最后走的很安详,一丝痛苦也没有。我知道那是他作为一个军人,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病魔的最后骄傲。 李卓昊 《九曲黄河,岁月波涛——记祖父的治黄史》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百废始兴,对黄河的治理也提上了日程。1964年的炎炎夏日,一个青年走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大门,跨越长江,来到了母亲河边的贫困省——河南省,他就是我的姥爷。姥爷名戴其祚,1940年10月13日生于上海市。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第一年参加国家要求的劳动锻炼。上半年在洑阳县,滑县一带的北金堤滞洪区参加测量工作。当时为了防范随时可能到来的黄河特大洪水,确保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能人工挖开一道口子,把洪水泄到滞洪区里面。当时他所处的团队在通过严谨的地形地势测量后提出了两个方案供各村庄选择:或修筑避水台,或修筑围村堰。避水台即让村里的百姓带着牲口和财产躲到地势较高的台子上躲避洪水,围村堰即修筑土堤,把村子隔绝于洪水之外来保护村民的安全。 下半年姥爷在开封黄河水利学校参加集训,春节过后跟随黄委会地质勘探三队在陕西省渭河的支流泾河流域坝址“东庄”参加地质勘探。在东庄下坝线打平洞,钻炮眼,装炸药,点炮,清渣…… 25岁的姥爷通过一年的劳动锻炼后褪去了属于青年的书生气,被前辈们肯定,正式成为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员。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姥爷依然身体健康,在聊天中,谈起年轻时建设的工程总是满面红光,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治黄经历;在旅行中,他总是携着满眼欣慰与自豪的目光看着万顷良田,像看孩子一般看着曾经参与过的水坝工程;在舞台上,他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动情地指挥黄委老干部合唱团,在人民治黄70周年文艺汇演中合唱《我的祖国》。中原大地的这条母亲河旁,正是千千万万个“姥爷”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汇成黄河治理这一部辉煌的史诗,无数个“姥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治黄人精神,也在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更替中历久弥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张一诺《在时间的泥沼中前行——记祖父的奋斗史》 1962年经村支书提名推荐开始到村学校教书,从此开始了40年的教学生涯:民办30年,公办10年。在职期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除了争工分,还拿到了国家最高补助,每月24.5元,一月收入合计约50元。祖父十分感恩国家对他的扶持照顾,带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他在岗位上尽职尽责。翻开他记录的人生感悟,字字句句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钟爱。“先育人后教书”、“和学生交朋友”、“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一字一句都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深受学校信任的他连续多年担任中学三年级毕业班的数学科目,他曾说“上面领导看着,下面家长盼着,一定要把娃们教好,不负众望”。每接一届新生,都要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如家庭情况、经济来源、智力指数、个人性格,然后建立档案,对症下药,分类精心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