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理解“大一统”内涵,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2、通过探究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性发展演变,掌握大一统国家发展基本趋势。认识到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 3、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理解中央集权对大一统的作用。 4、了解我国历史上地方治理制度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认识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郡县体制的重要性。 5、通过小组分工合作、集体探究学习,全面认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四个重要特点,加深对我国历史上制度文化的了解,认识其当代意义,增强制度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性演变特征。2.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 3.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2.大一统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教学过程导入: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登临琅琊山时,修琅琊台,刻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琅琊刻石为后半部分,幸而我们还可以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看到琅琊刻石的前半部分。两则史料互相印证,我们得以了解秦的统一伟业。今天,老师带领大家透过文物看历史,探究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教学意图: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重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以文物导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历史现象。以秦朝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引入本课,吸引学生兴趣,引出本课探究。 何谓“大一统” 材料: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公羊传》,“大”有重视、推崇之意。“一统”强调在始、根上合多为一。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 设问:通过史料阅读,思考“大一统”究竟有哪些内涵呢? 《孟子》“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史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汉书》“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资治通鉴》“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生:通过前三则史料,可以看到政治一统的意蕴。通过第四则史料,儒家学说成为历代政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思想一统。最后一则史料强调“夷夏一体”,以民族大融合为和谐形态,这是民族一统。 师:“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血缘、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秦汉王朝建立后,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此后,大一统成为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教学意图:渗透获取史料信息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加深对“大一统”概念的全面理解。 活动准备 (一)知晓活动步骤 步骤一: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集体合作学习,从三个活动主题中选取一个进行探究。 步骤二:各组进行分工,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分别搜集、研读相关资料,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步骤三:各组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在本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步骤四:各组报告完成后,举办全班专题论坛,各组分别介绍自己的成果,通过共同研讨辩论,加深对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给国家治理问题的认识。 (二)明确探究方向 探究任务一:探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探究任务二: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探究任务三: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形成的运行机制。 教学意图:探究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小组分工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探究过程 探究(一)中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 小组一: 师: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有没有分裂的阶段? 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 师:通过梳理发展历程,你们组有哪些认识? 生:认识1:国家的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认识2:统一时期的作用大大超过分裂时期。 师:第一个小组同学认识得很到位: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方面;分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支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次要方面。有没有其他组还有其他认识?可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小组二: 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虽然没有形成完全的统一,但是依旧存在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等进步因素。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师:可否举例说明? 小组展示: 《魏孝文帝礼佛图》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 材料: 太和二十年,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卷140 生:我们组还认识到分裂中蕴含的统一因素除了民族交融、还有经济发展、局部统一或短暂统一、人民渴望统一。 师:这组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得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这是历史进程中得一个鲜明特点。 教学意图:本模块的教学应努力做到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相关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历史现象,才能对分裂时期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探究(二)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 小组三: 迁陵洞庭郡简 户籍簿 上计文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生:我们组搜集了很多秦简,秦简是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和代表。通过迁陵洞庭郡简了解了郡县制度,通过户籍簿bù知晓秦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上计文书简了解古代皇帝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方法。我们还通过云梦睡虎地秦简知道秦朝重视法制建设。 师: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又浓缩于一片木简。你们还找到其他文物吗? 阳陵虎符 秦半两 生:我们找到了阳陵虎符,上面刻着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体现了皇帝集中了军权。以及秦统一币制为秦半两。 师:从这些文物中我们看到秦王朝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各项统一政策,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小组四: 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 上林三官五铢(汉武帝) 生:我们组找到了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也找到了汉五铢文物,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经济上加强集权。 师:汉武帝的“大一统”观念及其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对后代王朝有深远的影响。除了汉,你们还找了其他朝代吗? 《大明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生:我们还找到了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翻阅这本古籍,了解到明朝‘大一统’思想融入国家意志,推动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还找到了清代全国性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它 继承元、明的《一统志》,体现出清代前中期统治者建立大一统王朝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师:通过第4组的探究,我们通过某些朝代维护中央权威的措施,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 教学意图:了解制度或措施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及其意图解决的社会问题,并且懂得对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注意其发展变化,由此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其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并且使学生进一步养成“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习惯,具备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和能力。 探究(三)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 小组五: 生:我们组梳理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思维图。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设问:填写各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表格,并总结规律。 层级政区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一级制高层政区二级制统县政区三级制县级政区生:第一级,高级政区的最终趋向是行省制度的确立。第二级,各朝代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统辖县的机制。第三级,县制是地方政区层级的主体,且最稳定。 师: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这是国家治理的第3个显著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文物实证角度探究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有没有组搜集到相关文物资料呢? 小组六: 元代《圣朝混一方舆胜览》 明代·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生:我们组找到了元代《圣朝混一方舆胜览》。此套地图为今所见现存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分省地图集,开启了分省地图的先例,描绘了元朝时的广阔疆域。也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我们组还找到了明代行都指挥使司的夜巡铜牌,铜牌反映了明朝建立后在全国设13个都指挥司,管辖一省军事。 师:我国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你们组能不能找到例证呢?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生:我们组发现了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体现了金瓶掣签制度,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 材料: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 师: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地政策,尊重各民族地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从而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归纳出第4个特点:因俗而治。 教学意图:通过探究,学生要努力把握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制度、措施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民族和边疆管理措施进行描述概括,理解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演变进程、彼此影响及其意义。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历史解释能力。 全班探讨(一)谈谈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智慧 生:通过本节课活动探究,我认识到要想有效国家治理,一定要在大一统思想统领下,需要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行之有效的权力制衡原因,还要具备系统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也需要以民为本的政策和德法相依的治理理念。 材料: 以夏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编户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实施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一整套选官用人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涉及各个领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创设了国家政权的体制机制。 ——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师: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需要依赖多个制度共同维系。回顾整个选必一所学内容,历代国家治理制度离不开一整套政治制度、选官用人制度、法律与教化。更离不开民族管理制度,也需要货币与赋税制度与基层治理制度共同维系。每个制度都因时所变,沿革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教学意图:通过逐渐深化的思辨过程的推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全班探讨(二)阐发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当代意义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 师:回溯历史,“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治理经验的重新思考和合理借鉴。希望同学们透物见史,学史增信,鉴往知来,向史而新。 教学意图: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思考制度的当代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家国情怀,塑造学生品格。 活动拓展 1.搜集与整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文物,绘制文物资料卡。 2.成果推广:将本班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活动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宣传。例如:制作成果展板,举办年级或校级成果展示会,编辑论文集、利用网络媒体、社团活动等载体进行宣传推广。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多进行研究性、探究性的课后活动,进而培养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