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课题 1.3.2《地球的运动》 单元 第1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地球公转展开,深入探讨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地球公转的过程和其带来的各种影响。其中,地球公转示意图是理解地球公转特征和地理现象的重要工具,特殊纬线的介绍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与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关系,为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的联系提供了关键线索。教材的编排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了解公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等问题。【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人地协调观】依据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依据,并能描述不同带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强化人地和谐的观念。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第一课时对地球自转的学习,对地球的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对于地球公转这一相对复杂的概念,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演示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和地理意义。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观察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深入理解地球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重点和难点 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课时 1课时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公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把抽象的四季更替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地球的四季更替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球公转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公转带来的奇妙变化。【学习活动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方法指引】研读课本P23和图1.21地球公转示意图。【问题引领1】(1)地球的公转指的是什么?(2)地球公转有哪些特征?(3)地球在公转时,是什么姿态?学生们分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1】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学生2】绕转中心是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学生3】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教师小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方向与自转相同为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保持倾斜,其空间指向北极星。【思维提升】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略)【教师】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交替。【学习活动二】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对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方法指引】参照图1.21,对照图1.24,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问题引领2】(1)什么是太阳直射和斜射?它们有什么差异?【教师讲解】当太阳直射时,光照强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当太阳斜射时,光照强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少。(2)介绍特殊纬线的作用(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教师讲解】南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线,南北极圈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赤道是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实验演示】观察太阳直射点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利用手电筒在地球仪上模拟光照变化。(3)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怎样的?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呢?【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语言要准确、幽默,使地球公转示意图更易理解,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活动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方法指引】研读课文P24,对照下图。【问题引领3】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 节气日期直射纬线昼夜长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教师小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承转)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样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方由于纬度的差异就会造成冷热的差异。【学习活动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带的划分。【方法指引】阅读图1.23和课本P25。【问题引领4】五带划分的依据、名称和范围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组,阅读教材内容,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名称和范围。【学生回答】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教师小结】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划分五带。【思维提升】对照地球五带分布图,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个温度带?小部分位于哪个带?【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我国领土主体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课堂小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来回移动。(2)造成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南北半球(除了赤道)昼夜时间长短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3)造成南北半球的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各地在不同节气获得的太阳光热明显不同,就会形成四季更替。(4)影响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见解研读课文,分析思考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见解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见解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见解分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代表发言,交流见解 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强化学习,巩固知识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练习 【实验演示】观察太阳直射点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利用手电筒在地球仪上模拟光照变化。课堂小结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分别按照“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地理原理及现象、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三个环节。板书 略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小组讨论、实验演示、视频观看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视频观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地球自转的特征和地理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昼夜长短时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