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风景谈—【教学设想】从学生的初读反馈来看,《风景谈》是一篇不借助学习提示就看不懂真面目的文章,看了学习提示则犹如揭开了一层神秘面纱。只是由于时代和生活经历的隔膜,学生对作品还是会产生诸多疑问。基于学情和学生的初读感受,根据课程目标达成要求、单元人文主题特点及单元导语的提示,笔者决定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带领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导入,提出主问题师:同学们,回忆你去过的地方,为大家分享你印象中最美的风景。——学生发言分享。师:茅盾先生1940年在重庆写完《风景谈》之后,又一口气写下6篇“见闻录”,但回忆起来,他眼中最美的风景出现在延安。课前大家已经欣赏过他笔下延安的风景。关于这些风景,我关注到大家还有很多疑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有疑之处,探寻风景背后的密码,读懂这一篇。(PPT呈现学习目标)【任务一】欣赏茅盾笔下的风景之美1.大部分学生最有感的:高原归耕、北国晨号。师出示课文原段,请两个学生到台上去讲解。师进行总结评价。并请学生讲完后齐读原文片段。 生:“高原归耕图”——银色月亮低低悬于山顶,天空蓝而清。黑的牛影、人影在山边呈现,一幅朦胧的田园劳动剪影映于眼前。还有小孩儿一蹦一蹦跟随着,展示出一种“暮春者……咏而归”的悠闲感。好一派田园风光!“层层梯田”及“颀长而整齐的高杆植物”还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改造及乐观精神。——师总结:整个画面有声有色,由静而动,多感官描写、“长”“飘”等动词的运用,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生:“北国晨号图”——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对小号兵哨兵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极为生动。小号兵的“动”与哨兵的“静”形成对比。动静结合更显庄严。同时画面色彩鲜明而丰富,“窗纸透白”“银白背景”“淡黑侧影”“红绸”“寒光”“粉霞”交相辉映。使画面显得真实可感。也使我联想到电视中战士戍边的庄严肃形象。——师总结: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的哨兵和号兵,英姿飒爽,凛然不可侵犯。作者用物来烘托人,用景来烘托情,直抒胸臆,将情感的抒发推至高潮。2. 我们以为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其实依然有风景。PPT呈现学生的感悟。——师总结:我们从茅盾先生的文字感受到他是擅长用文字画画,每一幅景 都像一幅充满诗意、色彩绚丽的风景画。人和景相互映衬,给人以美的感受。茅盾眼中的风景其实是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的(PPT)。师:真实的延安是怎样的?(PPT出示一组张照片)【任务二】探寻风景背后的写作密码师:茅盾先生是如何让读者认识到“延安处处是风景”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美景背后的写作密码。师:讨论交流,结合每一处风景的内涵,说一说茅盾先生是如何来凸显风景之美。师总结:作者紧扣“景与人的特点”“人与景的关系”,用议论强化对风景的评价,每一处风景都运用对比、烘托。这是密码之一。如果从发动大生产运动的政治语境与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条件来看,“风景”背后的现实则并不那么“美妙”。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师:茅盾笔下的“风景”获得了一种崇高的美感,它并非来自于自然本身,而是来源于拥有崇高精神的人对自然的征服、主宰与创造。华侨领袖陈嘉庚1940年访问延安时不由赞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任务三】洞见散文篇中的独特体征师:风景顺序是否有讲究?全班有超出一半的同学对此有疑问。生讨论明确:六幅图有内在逻辑,顺序不可互换。师总结:从主体对象上来看,可窥见六幅画面讴歌的对象范围愈小,格局愈高,最后直指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用血肉之躯守疆镇土捍卫尊严与生命的民族精神。本文共有五处精辟的议论,把各不相同的“风景画”连缀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散文文体独具的“形散而神不散”!虽然表面谈风景,实际上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以风景为“形”, 以政治为“神”的写作特色。也是本文写作的密码之二。至此,我们可以解答来自同学的疑惑了(PPT)师:茅盾把政治风景化,是他在国统区的战斗策略。当然,也是用文学对政治的一种调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