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盛唐仕女画——捣练图》教学设计(详案)课时:1课时课业类别:欣赏.评述授课年级:八年级上教材分析:依据美术课标初中“欣赏.评述”中欣赏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目标要求。《捣练图》这一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14册第一课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古代经典美术作品。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成果与价值,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同学们在美术学科的四个领域中,对欣赏评述领域表现出的兴趣最淡,学生在欣赏课上往往要么睡觉,要么像听故事,听完也就忘完了。鉴于七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好问,同时也开设了历史课、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应做到“开放”教学,即“开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开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各抒己见;“开放”学生的创想,运用学科知识联想。努力实现美术课程价值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的教学新理念;运用比较、讨论、探究等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在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设计思路:美术作品既可以以自身的造型和色彩带给人美的感受,又能通过其内容向人们传递一定的信息,从而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现象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也为学生后面的历史课程学习做了美术上的铺垫。对本课《捣练图》的赏析,不能仅仅看成是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再现,而应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的关注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近距离的欣赏下,充分体会画家的创作情感,从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在探索新知部分,我通过“初看信息、细看内容、解构形式美”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探究、交流、考眼力等师生互动活动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时刻跟随教学重难点的内容;在对作品的初步感知、感受到感悟的过程中,去深入学习《捣练图》巧妙的构图布局,精致的人物刻画,完美的色彩搭配。又通过“评价效果、分享体会”两个环节巩固知识,提升欣赏水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精心做了如下准备;一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巩固和提炼学习成果,我设计了“《捣练图》欣赏汇总表”,课前发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记录,在学习能力反馈中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培养良好的记录和自我评价习惯。二是尽量扩大知识的外延,结合了历史、语文、政治、物理等学科知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我还精心选择了几首背景音乐穿插在教学的一些环节中,使学生在美的旋律中感受美的画面,创设了美的情境。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人物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作品的层层挖掘、剖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欣赏水平,使学生对于唐朝时期宫廷妇女的劳动场面,审美标准,还有生活用具等方面有直观的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唐代经典美术学习的兴趣,了解学习唐代仕女画成就和历史文献价值,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捣练图》,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人物画和绘画成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师生一起分析画中的构图色彩,人物的服装发型、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刻画是如何体现时代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教学难点: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唐代人物绘画的成就,并在作品赏析时学习理解画家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介绍视频千年时光,有什么瑰宝可以璀璨至今,历久反而弥新!万里大地,又有什么经典可以时代珍藏延绵不绝;唐朝,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珍宝!教师:“这节课,我们首先要从唐朝时期说起。唐朝时期是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速发展的朝代。美术作品除了通过造型、色彩带给人视觉的美感之外,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载体它还能够承载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些唐朝时期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并作补充。教师:“一件美术作品除了能带给我们美感之外,还能向人们传递一定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一件唐朝时期的绘画作品,看看又能体现出怎样的美感和文化特征。”引出课题教师展示作品。介绍:仕女画。设计意图:引入部分采用了欣赏法,通过对唐朝时期的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典型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到作品既有形式美又能反映出一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再引出本课:同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捣练图》,使学生在知识上进行迁移,对后面作品的层层剖析埋下伏笔。(二)新课学习一、初看《捣练图》,观赏画面寻找作品相关信息。(课前导学作业,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1、关于作品的画幅形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画面尺寸,引出“长卷”形式,请学生举例。2、关于作品的作者教师:“作品的原作者是谁?”学生:“张萱”。了解张萱信息。教师:“临摹者是谁?”学生:“赵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画面右侧题字部分。3、同时期的仕女画家教师介绍周昉和他的《簪花仕女图》。4、作品目前所在地教师:“这幅作品现在收藏在哪?”学生看书后回答:“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教师讲解并提醒学生要铭记历史。设计意图:此部分是初步了解《捣练图》,通过对作品背后相关信息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二、细看《捣练图》,讲解三个玄机。(此部分采用启发式的学习方法,由老师一步步引领学生欣赏分析画面形象。)问题一:什么是“练”?为什么要捣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练是一种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需要煮过漂白,再用木杵捣,使其柔软洁白。”问题二:“全画共有多少个人物,她们都在做些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观察画面形象。提醒学生欣赏的顺序。1、人物动作分析(1)右边四个人物——捣练教师:“我们先来看看画面最右边的四个人物,请同学观察她们的动作。”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木杵、挽袖、“靠”等细节描写。(2)中间两个人——理线、缝纫教师:“下面我们看一看中间的两个人物在做些什么?” 学生描述。教师提醒学生观察人物的朝向、动作和表情。学生总结:“一个坐在凳子上,一个坐在地毡上,人物一正一背,一高一低,富有变化美。”教师:“请观察一下人物的表情。”学生自由谈“专注”。(3)左边六个人物——煽火、熨烫这件生动细致、韵味无穷仕女画,画中的人物细节、位置经营均暗藏着一些有趣的安排,细细品鉴,个中奥妙更值得玩味。2、我们今天另辟蹊径,讲讲此画中隐藏的三个玄机,第一个玄机,我们看到的是“赝品”! 据宋《太平广记》卷二百十三引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称:“张萱,京兆人(今陕西西安),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帷、宫苑、仕女等,名冠于时……其画仕女,周昉之(难)伦也。”公元1120年编成的《宣和画谱》载有四十七卷张萱的作品,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捣练图》正是这样一幅描绘唐代宫廷女性捣练劳作场景的手卷式工笔画。此卷画原本没有款识,北宋灭亡后进入金朝宫廷,金章宗完颜璟用“瘦金体”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上下两边四个角都有金章宗的收藏印,保存完整。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捣练图》,传为宋徽宗领导下的天水画院摹中唐张萱所作。 后有元末书法家张绅题诗“乃知蟆母之姿,亦有效其颦者”,清初为着名学者高士奇所藏(卷首书“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所示)。1912年5月,时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部长的冈仓天心从北京一位满清贵族手上购得,同年8月入藏波士顿美术馆。3、玄机之二:捣练工序是错的!《捣练图》最令人叹服之处,是细节的构思与刻画。通常把这幅长约一米五的手卷上的十二个人物分为三个场景,第一组4人捣练的场景中,2位手持木杵微微用力,2位放下木杵歇息片刻,从右至左第4位红衫蓝裙女子轻轻倚靠着木杵,用手挽起一侧衣袖,生动写实。全卷以S形大开大合整体布势,三组人物有站有坐、高低错落,局部构图各有不同,从右至左分别为圆形、三角、十字交叉形,动静结合、精确巧妙、一气呵成。生活中的制练工序是:(1)捣练(2)将捣好的素练熨烫平整 (3)裁剪、缝制衣裳(4)把衣裳装在盒子里寄往远方这个连贯而合理的工作程序在传为张萱的《捣练图》中,却被打乱了。一幅手卷在手中徐徐展开,右边代表过去,左边代表未来,时间从右往左延展,捣练的故事缓缓讲出来——捣练(1)-缝纫(3)-熨烫(2)。如此一来,上述步骤略去第(4)个,第(2)第(3)出现反转。暂且抛开卷轴这一形式不谈,这幅已经完全展开的画面仍然讲述着宫廷妇女聚集劳作的故事,先捣练再熨烫最后裁剪缝制,要使这个故事合理呈现,读图的顺序就应该是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最后在画面中间结束。画家打乱叙事顺序,主要因为构图上的考量,将相对静态的2人对坐理线缝纫场景置于画面中心,以三角构图稳压全卷气脉,两侧均为动势较大的站立劳作场景,右侧的圆形构图给人旋转、收缩的视觉效果,左侧的十字交叉形构图带来起伏、跳跃的心理感受。若将画面裁剪按连环画的叙事顺序重新拼贴,原本横向S形的构图(一起一伏再一起),将变成两起一伏,似乐章戛然而止,对于注重对称均衡的古人来讲,无疑“动-静-动”比“动-动-静”更加可取。就到今天我们来看,也是张萱的安排完胜!4、玄机之三:团扇暗藏的小文艺文人逸趣 生火女孩手持的团扇,其画面充满文人画的趣味,与主体鲜明艳丽的色调形成对比。 相比侧身张望的女孩,生炭火的女孩儿更加为人津津乐道。她右手扇火的扇子引出第三组人物,扭向另一侧的面庞则把目光引向第二组,恰好起到了承前接后的“转场”作用。引起笔者注意的是这个女孩儿手上那把团扇的扇面。扇面很小,图像并不十分清楚,隐约能够辨认出的是水面、芦苇、雪和岸上水鸟一对。扇面整体感觉却因为色调和构图而分外明确——平静、荒寒、萧索,与《捣练图》这一典型的仕女图在色彩上的热烈、鲜艳、绚丽形成强烈反差,却是文人画常见的画题和趣味。这幅小小的扇面(权且将其命名为“秋临江岸”),是宋徽宗领导下的天水画院的画工们留下的时间通道,在精细而考究地摹画唐代工笔人物画名作时,将宋代趣味的蛛丝马迹有意无意地印在不起眼的角落。(三)请同学分享学习体会同学们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设计意图:此部分让同学们在分享中扩充个人的学习经验,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跟同学们分享学习成果。(四)本课小结教师总结:“美术可以传递美,美术可以承载文化。我们只有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才能去理解美从而去创作美。请同学们课后尝试用所学到的方法分析一件美术作品。” 同学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经典是在某一个时代可以引起多数人思想共鸣的艺术珍品,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特色产物,又或者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且为多数人接受,还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捣练图》不就是这样一件艺术瑰宝,老师希望通过今天带领大家一起赏析,能够读懂他、喜欢他、进而喜欢我们的美术课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