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 猫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重点:细读品味三次养猫经历中人物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培养自省精神。难点: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强调特征、生动刻画的写作手法。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小小猫咪惹人怜爱,然而郑振铎总结他家与猫的记忆时却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呢?预设:小猫为什么会失踪和死亡呢?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2.字词积累:见ppt三、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想想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都是详写吗?(2)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分析作者的写作顺序。提示:①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②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文章层次,根据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预设:分段 内容第一部分(1、2段) 第一次养猫的情景。第二部分(3—14段) 第二次养猫的情景。第三部分(15—34段) 第三次养猫的情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这三只小猫和我们家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1)再次默读课文,摘录三只小猫的相关特点的语句,填写下表。预设: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流浪猫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性情 很活泼 活泼、会爬树、捉鼠 忧郁、懒惰在家中地位 很受喜爱 全家人都喜爱它 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不大注意它结局 病死 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被冤枉、误打、流浪而死(2)这三只小猫和我们家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填写下表。预设:称呼 情感态度 心情 结果第一只猫 小侣 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一缕辛酸 向别处要一只。第二只猫 亲爱的同伴 为它提心吊胆;饭后的娱乐。 怅然地,愤恨地,诅骂。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 若有若无的动物。 不大喜欢; 愤怒。 十分难过,难过得多。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3)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①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②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③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预设:(1)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2)伤心的程度加深了。结构上总结上文,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3)“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小结: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2.聚焦第三只猫,读一读“我”眼中的它是怎样的?(1)回顾、浏览课文,“我”眼中第三只猫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勾画相关语句。(2)用朗读来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并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3)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做一些旁批记录,形成小组结论。(4)小组派一位代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另一位代表解说情感、态度。朗读建议:①关注句式、修辞、关键词、标点等,注意圈点勾画。②读好重音、停连,表达“我”的情感与态度。活动:读“我”眼中的它(1)“我”眼中第三只猫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可怜的小猫——难看的懒猫——可恨的“罪犯”——含冤而死的生命(2)用朗读来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并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第一组难看的懒猫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读好关键词,“仍”“也不”读重音,强调猫个性上的缺点,表现“我”对猫的嫌弃。第二组可恨的罪犯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宜读得快而急促;感叹号,要读出强烈的语气。这样更能凸显“我”怒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盲目。第三组被冤屈的动物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关注倒装句,读出情感的转折。 “我以为"三字的倒装表现了“我”的自责和反省,应读得沉缓,读出与 “真是‘畏罪潜逃’了 ”的反差来; 此外,分句之间可短暂停顿,表现懊悔之情。第四组被冤杀的生命 ①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②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③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关注关键词和标点。 第①句重读“更”字,表现猫的含冤而亡,令“我”后悔; 第②句重读“永”字,读出悔恨的深长,感叹号表达了小猫冤死、无可弥补的忏悔; 第③句宜读得沉缓,读出沉重的反思,尤其要重读 “永”字。第2课时一、旧知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读出了“我”眼里的第三只猫的样子,和对其冤死的悔恨。怎么理解作者的这种“悔恨”呢?我们一起探究吧。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悔恨深长呢?读课文,感受“我”心中的痛。提示:(1)这种悔恨不仅要读出来,更值得反思!请在文末找出表达“我”反思的议论性语句。(2)自主思考,勾画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做好记录。预设:(1)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2)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我”为自己的暴怒之行而忏悔。因为是“我”的盲从、偏私、主观臆断酿成了猫的悲剧。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上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面对无辜的生命,“我”没有判断明白,就妄下判断,粗暴地挥棒惩戒。一声“咪呜”有着无法辩解的悲楚,是主观臆断酿成了这场悲剧。“我”为第三只猫蒙冤受屈、孤独死去而忏悔。是 “我”的暴行,夺走了它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对人们的信任、温情;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内心的安宁、生存的权利……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长期流浪,猝然离世,客死屋脊,可以想见其濒死时刻内心的悲苦和绝望。“我”夺走了猫安宁的生活、生存的权利。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一个“常”字体现频率之高,“蜷伏”这个动作表达着信赖,第三只猫多么渴望陪伴与温暖啊!然而,猫所期待的美好最终被人的偏私和盲目夺走了。2.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作者为什么写“我”最心痛,而不是妻子、三妹等?结合以下资料,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说说你的发现。资料链接:作品资料《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猫》是其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如果把这个集子里所描绘的中国旧式家庭在其行将灭亡之际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比作一出戏剧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猫》就是这出戏的序幕。预设:这篇作品中,“我”的职业、文化背景、思想意识都很贴近作者。作者是以“我”为替身来表达自己的思考。3.结合作家、作品资料,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预设: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者借 “我”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文章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小结:猫的死是首无声挽歌,它无法辩诉,只能孤独离去;“我”的痛是无言的忏悔,只因主观臆断,冤屈了无辜的生命。4.本文很多描写生动有趣,找一找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品味其表达效果。(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 对它的喜爱。(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预设: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预设: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预设: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三、拓展延伸1.学完“我”与三只猫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和看法?预设1:我认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者。预设2:我认为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者总是饱尝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不幸的牺牲品。所以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以避免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遭受种种不幸。2.谁都有可能误会别人,或者被别人误会。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关注过相关的新闻事件?请你动笔写一写、评一评,并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想法。四、课堂小结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五、课堂作业(1)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一书中说:“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结合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六、板书设计猫第一只猫 悔恨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不可主观臆断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能深入文本,对三只猫分析比较细致。特别是对第三只猫的死因,以案件的形式重点探究,以此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思路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效果不错。不足之处 对文章细节描写的探究还不够精细,第二个学习目标完成得不够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