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 教案

资源简介

24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语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图片上的语言故事,你认识吗?
东郭先生和狼、狐假虎威、拔苗助长。
二、预习检测
1.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走近作者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终遭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3.《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4.神话人物
(1)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耳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2)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3)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掌管旅行和商业。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他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主要内容,理解寓意。
(1)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遇到故事中的人物就用方框标注出来,遇到你认为关键的信息(词语)就用横线标注出来。此外,阅读时别忽略了课文下方注释的信息。
(2)根据下列问题,尝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①故事主干:谁;干什么。②主要情节:为什么问;怎么问;结果如何。
预设:
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他首先问最高的神——宙斯雕像的价钱;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像的价钱。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
小组合作: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一问)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① )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二问)赫耳墨斯又笑着(②)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三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③)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④)
预设:
赫耳墨斯第一次问宙斯雕像的价格,无提示语,写出了他试探的心理;
第二次“笑着”问价既有对宙斯的嘲笑,又有按捺不住的喜悦,写出了他的骄傲、得意的心理;
第三次问价,提示语着意刻画了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自以为自己的雕像比宙斯和赫拉都要高的狂妄心理。
通过对课文细节的品味,我们发现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3.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
预设:
(1)虚荣心就像泡沫,很快就会破灭,让你遭遇尴尬。
(2)不要在乎雕像的价格,尊重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
4.请同学们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替换课文的第2段。
预设:
(1)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自以为胜过别人却远不如别人的人,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
(2)故事告诉人们,要想真正获得人们的尊敬,就不要贪慕虚荣,妄自尊大。
小结: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但是,“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读,也会发现其不一样的内涵。接下来,就让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读一读《蚊子和狮子》这个故事吧。
目标导学二:《蚊子和狮子》
1.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预设:
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2.根据方法提示,小组讨论,为《蚊子和狮子》重拟寓意。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在班级内分享。
提示:
①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②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
③可以对同一个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炼寓意。
预设:
(1)从蚊子角度分析
①不畏惧对方,善于动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蚊子用语言挑衅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
②骄兵必败。(依据: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
(2)从狮子角度分析
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
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体型比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
(3)从蜘蛛角度分析
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
(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3.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
(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篇幅短小的文体。
(2)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
(4)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
4.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预设:
(1)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自然段讲故事,第二自然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②描写方法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四、板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赫尔墨斯:宙斯雕像 赫拉雕像 自己的雕像
雕像者:一个银元 还要贵一点 白送
蚊子和狮子
冲、咬——扬长避短——胜——狮子:抓
吹、唱——骄傲自满——败——蜘蛛:粘
第2课时
一、问题导入
1.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是真的吗?
2.大象用鼻子喝水,是真的吗?
3.河马不会游泳,是真的吗?
预设:1、2是假的,3是真的。
二、预习检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
《吕氏春秋》结构比较完备,篇章规划整饬,不少文章明朗犀利,将故事、譬喻、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散文史上也有相当地位,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穿井得一人》
1.听课文朗读,做好生字词标记。
2.根据下面的提示,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
(1)试着读一读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讲一遍,讲不下去的地方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商议。
(3)自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注意积累:涉及读音的可以将字音标注到该字的正上方,涉及字义的可以将释义标注到该字的正下方。
(4)自读过程中用方框标注出寓言中的人物。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参考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这户人家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3.检查自学效果,快速抢答。
《穿井得一人》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溉( gài ) 汲( jí )
字义:穿井得一人 挖穿、开凿。 家无井而出溉汲 打水浇田。
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国人道之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丁氏对曰 应答,回答。 闻之于宋君 使知道。
得一人之使 奉命办事的人。 不若无闻也 如、像。
4.读课文,理顺情节。
预设:
起因: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发展: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
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
结局:丁氏道明真相。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追责。如果你来断案,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1)还原事件:小组内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等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②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符合语境的人物语言。
③闻而传之者、国人可以有多个人。
预设:参考脚本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故作神秘地)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惊讶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好奇八卦,寻求刺激)道之。
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恍然神情)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小组讨论,这次谣言传播的事件谁应该负责,并从文中寻找理由。
句式参考:我觉得这件事责任在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
预设1:我觉得这件事责任在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预设2:我觉得这件事责任在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预设3:我觉得这件事责任在国人,他们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6.请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本篇寓言故事的寓意。
预设:
(1)当事者角度:说话时要严密谨慎。
(2)造谣者角度:不要只听片面之词就以偏概全地分析事件、得出结论。
(3)传谣者角度:对于传闻要加以分析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4)辟谣者角度:对于谣言要在全面调查后,及时加以制止。
7.联系生活实际,评价“标题党”现象。
理性看待现今社会各种消息以及言论,能正确看待传闻。
目标导学二:《杞人忧天》
(一)导入
欢迎大家大家来到“神奇的汉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猜出来屏幕上的这一个汉字
预设:
“忧”字繁体写作“憂”,本为象形字,图像上的字是金文的形体,是一个面朝左而站立的人,举手搔头,似有心事的样子,表示忧愁。
(二)走近作者
《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又称《冲虚至德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著。《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初读课文,翻译文意
1.听课文朗读,做好生字词标记。
2.请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3.《杞人忧天》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杞( qǐ )人 身亡所寄(wú ) 星宿( xiù )
中( zhòng )伤 躇步跐蹈( cǐ ) 舍( shì )然
字义:身亡所寄 无,没有。 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若屈伸呼 你。 奈何忧崩坠乎 为何,为什么。
只使坠 纵使,即使。 积块耳 罢了。
躇步跐蹈 踩、踏。 舍然大喜“释”,解除、消除。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寻杞人之忧:
忧成何状?——以至“废寝食”
所忧何事?——忧“天地崩坏”
何人解忧?——晓之者
是否解忧?——“舍然”解忧
何以解忧?——天,积气耳;地,积块耳。
2.品杞人之忧: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杞人和晓之者的语气语调。
提示:杞人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作者用“废寝食”就概括了他的全貌。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如此忧虑的杞人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又会有怎样的动作?
预设:
杞国有人(眉头紧皱,不住地叹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崩地坠,身亡所寄。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面带着微笑,两肩耸了一耸,拍了拍杞人 ,宽慰杞人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忧心忡忡)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胸有成竹)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 担心 )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胸有成竹)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悟杞人之忧:杞人和晓之者的形象渐渐丰满,那列子为何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作者通过杞人忧天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预设:
勿庸人自扰,为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事而忧虑担心。
4.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那在你看来杞人的忧虑是否多余,杞人究竟该不该忧?你同意哪一种呢?
(1)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第十二章,在这篇文章还有其他的秘密,先听听长庐子是怎么说的?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译文:长庐子听到后笑着说:“……知道它们是积聚的气,是积聚的土块,怎么能说它们不会毁坏呢?……担忧它们会崩塌陷落,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们不会崩塌陷落,也算不上正确。如果天地不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们毁坏的时候,怎么能不担忧呢?”)
预设:
长庐子认为,天地并不是不会崩坏的,过分的忧虑天地崩坠是不对的,但完全不忧虑也是不对的。在天地要毁坏时,自然应该忧虑。
(2)在列子眼中的杞人之忧有着什么样的内涵?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选自《列子·天瑞》
(译文: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这么一回事,不毁坏也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死后不知道活着的事;来时不知道去时的事,去时不知道来时的事。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预设:
列子认为,未来有着多种可能性,无法预测,因此毁坏与不毁坏,都不必忧虑。
(3)关注杞国的历史,思考杞人生忧背后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杞国发生过几次大的天灾,常有陨石坠落,强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而作为一个微小的国家,杞国多次被攻伐,土地被侵夺,人民被迫四处迁徙,时时刻刻都有亡国丧身之患。
预设:
杞国在夹缝中生存,杞人历经磨难,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杞国人普遍有了一种集体忧患意识。因此杞人的忧虑不无道理,杞人之忧的背后更是一种忧患意识。
小结:《杞人忧天》既讽刺杞人这样盲目忧虑的人,又讽刺晓之者这样盲目乐观的人。
四、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寓言是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有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现实,有些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教训,有些浓缩了立身处事的法则……那么,这些古代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联系生活说说古代寓言的现实意义。
提示: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学习完四则寓言后的启示。可以结合当下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该怎么做,也可以谈谈对寓言中的人物言行的看法等。
预设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的局限或社会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于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要。
预设2: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要乐观豁达。
预设3:
对于传闻,我们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古代寓言,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的语境当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衷。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结,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
六、课堂作业
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置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或自创一则寓言。
七、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丁氏——闻者——宋君
谨言——慎传——求证
杞人忧天
杞 人——盲目忧虑
晓之者——盲目乐观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前两则分析内容较细致,利于把握人或物的特点和理解寓意。后两则注重疏通文意,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翻译文言文应先让学生翻译,老师补充强调。老师领着翻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