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 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引导学生结合课 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还需引导学生获得情 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其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学习《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引导学生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中学,首次学习默读,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已在小学时接触过鲁迅的文章,教师可在课堂中将新旧知识相串联, 温故知新。本课所反映的学习生活内容与今天的学生有一定距离,可以 从比较入手,让同学们看看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哪些共同和不同之处, 从而激发兴趣,深化理解。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先生”的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作者笔下童年生活的美好,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 物和动作描写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培养热爱 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感知文章大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童心走进百草园,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教学方法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3分钟) (出示诗句,齐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高鼎《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童年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 记忆中难忘的珍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童年,看 看他的童年,又有哪些精彩瞬间 二、背景介绍(7分钟) (一)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 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16本。 (二)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 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被迫于1926年 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到厦大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在这段相对 比较空闲的时间,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 排解眼前的苦闷,鲁迅写下了这篇散文。 本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 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 窜 跪 拗 确凿 轻捷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 和蔼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 漓 盔甲 绅士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词语释义 (1)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品中沸腾一样。 (3)确凿:确实。(二)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以什么顺序展开写作 师生讨论,明确: 题目“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 文章是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2.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 3.过渡段是哪一段 其中第9段为过渡段,“我”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表现了作者由幼时玩 乐到长大读书的全过程。 【方法指导】快速默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记关键词句。 四、深入研读,理解领悟(20分钟) (一 )走进百草园 1.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围绕“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写了哪些乐事 小组讨论,明确: ①乐景——百草园的美景(第2段) ②乐闻——美女蛇的故事(第3-6段) ③乐事——雪地捕鸟(第7-8段) 2.文中哪句话表明百草园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教师点拨,明确: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3.百草园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的这 么有趣 同桌讨论,明确: 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可 见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设计意图】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在百草园的 生活。 (二)百草园之乐 1.百草园的美景 (1)我们来看看百草园中有哪些令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呢 请大家在文中圈画 出作者写了哪些事物,再试着将作者笔下的百草园里景物和事件分类填入下表。 类别作者笔下的事、物好看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黄蜂、云雀好听的云雀、鸣蝉、油蛉、蟋蟀好吃的覆盆子、桑椹、好玩的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2)小组合作,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好听、好看、好吃、好玩的事物串联在一起 的呢 (教师提示角度:句式、顺序、感官、修辞) 学生讨论,明确: ①从句式看,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的句式 把这些事物串联在一起。 ②从顺序看,由低到高:不必说……(静态过程); 由高到低:也不必说……(动态过程) ③从感官看,视觉、听觉、味觉 ④从修辞看,拟人、比喻、排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 2.美女蛇的故事 有人认为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是闲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美女蛇”故事在文中存在的意义,明确: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插叙出现,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 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是有必要的3.雪地捕鸟 教师出示雪地捕鸟图片以及文中介绍捕鸟方法的语句,引导学生圈出所用动 词,思考动词使用的妙处。 明确:学生寻找动词,分析动作描写营造的画面,感受动作发出者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走进百草园,感受了百草园之乐。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百草园的景 色,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六、作业布置 熟读并背诵课文第2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 ” 描写一处景物。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3分钟)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童年时的乐园——百草园,那里有迷人的景物、 有趣的传说,让人感受到鲁迅先生童年时的自由、快乐。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三 味书屋,看看鲁迅先生在这里的成长生活。 二、精读研析(20分钟) (一)走进三味书屋 1.默读10-24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师生探讨,明确: ①行拜师礼 ②问“怪哉”虫 ③后园寻趣④师生读书 ⑤游戏画画 2.三味书屋的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 (1)寿镜吾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 (2)读书过程中充满各种趣味: ①他们敬慕先生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识; ②偶尔偷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之外的乐趣; ③趁着先生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先生和学生的角度体味三味书屋的学习氛围。(二)感悟老师形象 1.小组讨论,三味书屋部分重点写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作者对这位老 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 (1)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2)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3)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先生”的形象;学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神态、 动作、语言等描写。 2.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 明确: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人”,可见鲁迅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三 、主题探究(17分钟)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人小组展开讨论。 明确: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 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 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伤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 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写出了作者由童年的 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充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好奇与 追求,以及自由快乐的心理。 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板 书 设 计 百草园(乐园) 三味书屋 (苦中作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百草园的美景 乐闻——美女蛇的故事 乐事——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环境 教书先生 读书生活教 学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