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狐假虎威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狐假虎威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假、威”等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转、闷”。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并尝试表演,体会角色的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寓意,懂得在生活中不能仗势欺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读懂课文,理解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
分角色朗读,表现出狐狸和老虎的不同语气和神态。
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运用。
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和形象特点。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角色特点。
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思维发展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动画、生字词卡片等。
狐狸和老虎的头饰。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森林中动物活动的精彩视频,视频中重点突出老虎和狐狸的形象。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虎和狐狸的外貌、动作等特征。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森林画面中,老虎和狐狸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他们的第一感受。
引入课题:同学们的观察和感受都很独特。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关于狐狸和老虎的精彩故事——《狐假虎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深情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故事的画面,思考:故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情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朗读姿势和习惯。
检查初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假、威、转、闷、扯、嗓、派、抗、爪”等字的读音和字形。对于容易读错的字,如“闷”,让学生多读几遍,并举例说明不同读音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开火车读生字词,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读错,其他同学要及时帮忙纠正,共同巩固读音。
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一人读,另一人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然后互换角色,再次朗读和纠正。
(三)随文识字,理解文意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请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出示与第一自然段内容相关的生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茂密”“寻找食物”“窜过”“逮住”等词语的意思。例如,展示一片枝叶繁茂、密密麻麻的森林图片来理解“茂密”;展示老虎四处张望寻找猎物的图片来理解“寻找食物”等。
学习生字“食、物、窜”,通过字形分析、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食”字上面的“人”像一个张开的嘴巴,下面的“良”像食物;“物”可以组词为“物体”“物品”;“窜”字像一只小动物在洞穴中快速跑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被老虎逮住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狐狸的惊恐。可以提问:如果你是狐狸,被这么凶猛的老虎抓住,你会有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教师先示范朗读,读出紧张的气氛,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通过语速的加快、声音的颤抖等方式表现出紧张感。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二至五自然段,边读边用铅笔轻轻画出狐狸说的话,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出示狐狸的话,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等词语的语气。让学生通过动作和表情来体会“骨碌碌一转”的机灵和“扯着嗓子”的夸张。
学习生字“借、抗、违、趟”,理解“违抗”“一趟”等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如“违抗命令”“走了一趟”,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小组讨论: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它是怎么想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请学生扮演狐狸和老虎,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在表演前,先让学生自己揣摩角色的心理和语气,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让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
(四)书写指导
出示“食、物、爷、就、爪、神、活、猪”8个生字,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以及笔画的长短、走向等。
学生观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如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笔画需要特别注意等。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爪”“神”“猪”等字的写法。例如,“爪”字的第三笔是竖撇,要写得舒展;“神”字的左窄右宽,“申”的竖要写直;“猪”字的“犭”的弯钩要写得有弧度。在范写过程中,教师边写边讲解,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写的过程和要领。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坐姿不正确、握笔姿势不对、笔画顺序错误等。对于书写规范、漂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展示,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展示部分学生的书写作品,先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同学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评。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五)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生字词,如“食、物、窜、借”等的读音、写法和词义;理解的词语,如“茂密、寻找食物、窜过、逮住、违抗”等;以及课文的前半部分,狐狸被老虎逮住后的情节。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每个生字词抄写3遍,加强记忆。
练习朗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狐狸的惊恐、狡猾和老虎的威风、疑惑,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假、威、转、闷、扯、嗓、派、抗、爪、食、物、爷、就、神、活、猪”等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选择易错、难写的字词进行听写,如“威、派、爪”等。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一说狐狸被老虎逮住后说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第六至八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说一说图中狐狸和老虎的表情和动作。比如,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是“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方式来加深体会。先让学生自由模仿,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看看谁表演得最生动、最形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野兽们看到狐狸和老虎会吓得撒腿就跑?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指导朗读,教师先进行示范,读出狐狸的得意和老虎的懵懂。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情感。
学习第九自然段
指名请一位声音洪亮、朗读有感情的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组织学生讨论:“狐假虎威”的意思是什么?“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总结。
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狐假虎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片刻,然后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历。
(三)分角色朗读与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语气、表情和动作要符合角色的特点。比如,狐狸的语气要狡猾、夸张,老虎的语气要威风、疑惑。
选择几组学生上台进行分角色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气是否恰当、表情是否丰富、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展现了角色的性格特点等。
根据评价意见,表演的学生再次进行表演,不断改进和提高表演水平,让其他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形象。
(四)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提炼。
总结寓意:不要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他人,同时也要学会分辨真假,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被“狐假虎威”的人所骗,以及如何做到不依靠他人的权势去欺负别人。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动物有关的寓言故事,如《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等。简单介绍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和蕴含的道理。
(五)总结全文
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狐狸被老虎逮住,到狐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蒙骗老虎,再到最后揭示“狐假虎威”的寓意。
再次强调故事所揭示的寓意,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把《狐假虎威》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要讲得生动、有趣,让家人能够听懂并喜欢这个故事。
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比如老虎再次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要求情节合理、有趣,能够体现出狐狸和老虎的性格特点。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堂上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进行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同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和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寓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