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画家徐悲鸿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美版 (北京)美术五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画家徐悲鸿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美版 (北京)美术五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画家徐悲鸿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重难点
单元分析: 《摄影艺术欣赏》、《画家徐悲鸿》、《深度空间》三课构成了五年级下册“欣赏·评述”领域学习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欣赏评述摄影作品及中西方绘画作品,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感知、参观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发挥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 三课程侧重点各不同。《摄影艺术欣赏》主要引导学生从摄影的构图、用光、色调、摄影技巧等角度去欣赏评述作品;《深度空间》学习客观世界所呈现的透视现象,能够利用透视规律和联想的方法深入体会画面中的思想和情感;《画家徐悲鸿》是在前两节课的学习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选题、内容、创作背景、构图等要素与画家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欣赏感悟画面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画家徐悲鸿》这一课学生将通过问题情境,从而经历一次完整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驱动问题不断自主探究画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情感内涵。教材中的几幅代表作按画家创作时间顺序(1928年《田横五百世》、1937年《风雨鸡鸣》、1940《愚公移山》、1940年《群马》、1941《前进》)构成了画家“创作历程时间轴”,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线索,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中,如何通过画面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中,感受画家将个人创作紧紧地与人民疾苦、民族命运、国家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 此外本课教师还补充了“徐悲鸿纪念馆数字展厅”以丰富学生对徐悲鸿作品的认识。以及不同时期东西方经典绘画作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创新,使学生通过作品走进画家,通过画家看社会发展变化,学习画家的爱国情怀和敏锐思考、勤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很浓厚,在欣赏过《摄影艺术欣赏》一课后,评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但缺少对一位画家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的经验。《画家徐悲鸿》重要的是徐悲鸿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艺术成就,作品风格不了解由于徐悲鸿生活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课需要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利用到“导学单”完成展馆的参观学习任务,课上教师将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以丰富网络、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审美体验。同时课堂上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多感官经验,增加欣赏的趣味性,利用多种手法,如画面解构、改变构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徐悲鸿生平及时代背景,感受画家徐悲鸿作品“中西融合”的特色与艺术风格;学习如何欣赏评述一位画家的艺术作品,能用美术语言对徐悲鸿的作品进行描述,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线上或线下参观徐悲鸿纪念馆、课上欣赏对比作品、探究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驱动学生发现徐悲鸿作品的艺术魅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参与“欣赏 评述”活动的兴趣和对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艺术、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画家悲鸿的艺术生涯、艺术成就与“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以及其高尚的爱国情怀。
2.学习如何欣赏评述一位画家的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 1. 运用美术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徐悲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课前展馆参观活动成果交流教师活动1 带领学生回顾课前活动,展现学生课前学习成果: 1.参观徐悲鸿纪念馆数字展厅,了解画家生平。 2.提出学习需求。 学生活动1 学生提出学习需求: 1.徐悲鸿是怎么做到“中西融合”的? 2.他画的马有什么特点? 3.想了解他代表作的创作背景? …… 在学生提出学习需求后,为了让数字展厅发挥更大功效,同学们又对数字展厅提出了改进建议,生成本课任务: 任务一:为作品撰写讲解词 任务二:练习讲解,录制音频 任务三:将音频插入展厅,完善展厅功能 活动意图说明: 导入部分以学生展现参观感受和自学成果为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真实想法生成自主学习的愿望,探究如何欣赏画家的作品,导学单中的画家创作历程“时间轴”将成为本节课学生欣赏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学习线索。环节二:探究徐悲鸿作品中的艺术风格及内涵教师活动2 根据导学中学生学习生成的“时间轴”线索,教师引导欣赏作品《田横五百士》,教师播放时代背景和创作的题材,学生根据驱动问题分析作品中的内容。 欣赏与思考: 1.谁是田横? 2.怎样的绘画技法使他突出? 3.画家在表达什么? 在国家在最苦难的时代背景下,徐悲鸿留学归国,学的是油画,却表现了这样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那他到底用了怎样的绘画技法使田横突出的,你觉得画家在表达什么? 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后,教师补充提问“徐悲鸿为什么把自己也画近画中?”引导学生站在创者的角度分析画家作画意图,将理解引向深入。 教师总结欣赏评述作品的基本方法,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解读画面,从而感悟理解画家的艺术语言。 学生活动2 学生可以从时代背景、绘画题材与内容、构图、颜色、动态造型、表情、视线焦点等多角度分析作品,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构图角度分析画面: 从从光影角度分析画面: 从色彩角度分析画面: 从人物动态、表情对比分析画面: 画中人物目光的交汇集中在田横身上: 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通过驱动问题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动态、等多个方面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等关键能力,掌握“欣赏 评述”的基本方法,感受画家徐悲鸿以史为鉴,决心唤醒民众不做亡国奴的创作意图,体会画家通过画面表达的浓浓的家国情怀。教师活动3 创设风雨雷电情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雨鸡鸣》引导学生欣赏与思考: 1.画中描绘了哪些形象? 2.你觉得画家在表达什么? 3.欣赏中国画时怎样将提款与画面联系起来理解?学生活动3 学生在情境中先充分感受画面的视觉感受,再运用已有的欣赏评述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可以结合当时的实代背景、画面的构图、雄鸡的姿态、背景的色调、竹子的意向等等内容,并注意中国画中提款的独特作用,联系起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活动意图说明 不同于油画《田横五百士》,《风雨鸡鸣》是一幅中国画,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除了活动2中的分析方法,教师侧重帮助学生学习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如画家是如何用笔、用墨的,提款怎样解读,画中竹子的象征了什么,等等方面,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画中独有的托物言志的特点。同时通过时间线索,使学生理解画家的情感和时代背景、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教师活动4 按照时间线索欣赏《愚公移山》,同样的题材徐悲鸿画了两幅,一幅油画、一幅中国画,可见这件作品对画家的重要意义。欣赏与思考: 画家在构图、人物造型等方面运用了怎样的绘画技法表达情感? 为什么画中人物顶天立地,又赤裸着身体? 学生活动4 学生从根据开放性问题,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构图引导线感受画面,对比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线描的体现,发现徐悲鸿所创新的中西融合画法。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画家独特的绘画语言,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徐悲鸿的艺术创新?两个驱动性问题,使学生自发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只有运用这样有力量的形象才能展现出劳动人民不屈不挠万众一心的生动形象,使作品气势宏伟、震人心魄。教师活动5 开展识图游戏(快速从各位名家画马作品中筛选出徐悲鸿的马) 教师提出探究驱动问题问题: 1.徐悲鸿的“马” 有什么特点? 2.徐悲鸿的“马” 表达怎样的精神内涵? 学生活动5 学生根据课前欣赏的徐悲鸿马的初步记忆,图像识读徐悲鸿的马,考反应和眼力。 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生活中的马,创作更夸张、概括; 对比齐白石的马,更写实; 与西方艺术比较更加概括、写意; 与东方传统绘画相比,更强调光影、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 徐悲鸿的马是现代中国画的标志,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马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与不同名家的马造型对比,使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到徐悲鸿艺术风格特点和造型中饱含的独特精神象征。环节三:回顾总结教师活动6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回顾画家徐悲鸿的创作历程,引导学生发现徐悲鸿许多代表性的作品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又与民族命运、国家存亡深刻关联到一起,体现他浓浓的“家国情怀”。 学生活动6 跟随老师的讲解回顾,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欣赏评述的方法,在数字展厅里选一张最想讲解的作品,尝试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撰写讲解词。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走进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世界,学习了深入探究怎样欣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学习画家敏锐思考、勤于探索的创作精神。最后撰写讲解词实践所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