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墨梅 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墨梅 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墨梅》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墨梅》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词,其教材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该诗以梅为题材,通过描绘墨梅的形态与气质,巧妙地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在教材中,《墨梅》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典范,更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墨梅》,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到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此外,教材还通过设计创作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学习《墨梅》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的差异,他们在理解《墨梅》的深层含义和借物喻人手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如何准确捕捉诗中墨梅的形象特征,并将其与诗人的品格追求相联系,是学生需要重点突破的学习难点。此外,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创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创设情境、引导讨论、示范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墨梅》这首诗,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墨梅形象。 通过诵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诗人借墨梅表达的高洁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清贫”精神的当代价值,并能举例说明。 难点: 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清贫”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一幅墨梅图走进教室,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上的是什么花吗?它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梅花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学生行为: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积极回答问题,如“这是梅花,但它是用墨画的,不是真的花”。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墨梅》中的主角——墨梅。那么,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是画其他颜色的梅花吗?” 学生(好奇):“可能是因为墨梅有特别的含义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墨梅》,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墨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配乐朗诵,随后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模仿朗诵者的语调。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淡墨痕’的‘痕’字要读准,不要拖音。” 学生(纠正后):“好的,老师,我再来一遍,‘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三、精读解析(20分钟) 教师行为: 分组合作学习,每组负责解析一句诗,讨论该句中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布置任务:“请第一组同学分析‘我家洗砚池头树’这一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将墨梅置于洗砚池旁?”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要点,准备汇报。 师生示例对话(小组汇报时): 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认为,‘我家洗砚池头树’这一句,诗人将墨梅置于洗砚池旁,可能是想表达墨梅的高洁与书法的雅趣相结合,寓意着诗人自身的品格高洁。” 教师:“非常棒!你们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象征意义。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呢?” (依此类推,分析其他三句诗) 四、深入探究(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中,诗人仅仅是在描绘墨梅吗?他还想通过墨梅表达什么?” 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借物喻人的手法。 学生行为: 学生深入思考,结合小组讨论的成果,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我认为,诗人借墨梅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 教师:“非常准确!这正是王冕创作《墨梅》的深层意图。他用墨梅的淡雅、高洁来比喻自己的品格,体现了文人的风骨。”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人物可以体现高洁的品质?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他们吗?”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如“竹子,它宁折不屈,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清洁工,他们默默无闻,为城市的美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墨梅》所传达的高洁品质。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搜集更多关于王冕和《墨梅》的资料,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七、课堂实践:创意写作(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了《墨梅》所蕴含的高洁品质。现在,让我们将这份感悟转化为文字,进行一次创意写作练习。请大家以‘我心中的墨梅’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在你的作品中,可以描绘你想象中的墨梅形象,也可以借墨梅表达你对高洁品质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题目“我心中的墨梅”,并给出一些写作提示,如:“可以从墨梅的外观特征入手,结合它的生长环境,想象它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姿态;也可以从墨梅的寓意出发,谈谈它如何激励你在生活中保持高洁,不畏艰难。” 学生行为: 学生拿出纸笔,开始构思并写作。有的学生低头沉思,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有的学生则眉头紧锁,时而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仿佛在寻找灵感。教室里弥漫着浓厚的创作氛围。 师生互动: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穿梭于学生之间,轻声给予指导和鼓励。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会耐心询问他们的想法,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对于已经写出精彩句子的学生,教师则会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八、作品分享与评价(10分钟) 教师行为: “时间到,请大家停下笔来。现在,我们来进行作品分享。请几位同学自愿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谈谈创作心得。”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并在他们朗读后组织全班进行简短的评价。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创意、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行为: 被邀请的学生依次上台,自信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其他同学则认真聆听,时而点头赞同,时而低头记录。在评价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对作品表示赞赏,有的则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朗读作品后):“我写的是一首小诗,希望墨梅能一直激励着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教师:“非常好!你的诗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了墨梅的坚韧和高洁。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B:“我觉得A同学的诗很有感染力,尤其是最后一句‘墨梅香自苦寒来’,让我印象深刻。我也写了一篇短文,但感觉没有她那么有力量。” 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B同学,你的短文也很棒,可能只是风格不同而已。重要的是我们都能从《墨梅》中汲取到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 九、课堂总结与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即将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墨梅》这首诗,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所传达的高洁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像墨梅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继续热爱古典文学,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有的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知道,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墨梅》所给予他们的启示和力量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 师生结束语: 教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学生齐声回应:“老师再见!”随后,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教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墨梅》,感受到了诗人借墨梅表达的高洁品质。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背诵后,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墨梅》,并通过比较阅读等方法,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学生行为: 学生齐声背诵《墨梅》,并积极参与复述活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比较阅读,深化理解(15分钟) 教师行为: 发放与《墨梅》类似题材的诗词材料,如王安石的《梅花》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两首诗词,找出它们与《墨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要注意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的。”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边读边做笔记,标注出关键词句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C:“我发现这三首诗都写了梅花,但《墨梅》是用墨画的,而其他两首是真实的梅花。” 教师:“很好,你注意到了它们的形式差异。那么,在内容和情感上呢?” 学生D:“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但具体描绘的角度和手法有所不同。”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行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诗词进行深入讨论。 “请各组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 这首诗词中的梅花形象有何特点?2. 诗人是如何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的?3. 与《墨梅》相比,这首诗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记录讨论要点。 师生示例对话(小组汇报时): 小组代表E:“我们讨论的是王安石的《梅花》。这首诗中的梅花在墙角独自开放,不畏严寒,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通过赞美梅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决心。” 教师:“非常精彩!你们不仅分析了梅花形象,还深入挖掘了诗人的情感和志趣。那么,与《墨梅》相比呢?” 小组代表F:“我们觉得《墨梅》更注重通过墨梅的淡雅、高洁来比喻诗人的品格,而《梅花》则更侧重于通过梅花的坚韧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四、角色扮演,情感体验(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让我们来一场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诗人和梅花,通过对话或独白的形式,展现诗人与梅花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提供场景设定和角色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表演。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或独白展现诗人与梅花之间的情感纽带。 师生示例对话(角色扮演中): 学生G(扮演诗人):“啊,墨梅,你虽生于洗砚池旁,却不染尘埃,你的高洁令我敬佩。” 学生H(扮演梅花):“诗人啊,我虽无艳丽之色,却有坚韧之心。愿我的存在能激励你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借物喻人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诗词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梅花,还有哪些事物或现象可以成为我们表达情感和志趣的载体?请尝试用一句话或一小段文字来表达你的理解。”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总结本课所学,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六、创作实践,学以致用(1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墨梅》以及类似诗词中借物喻人的精妙之处。现在,让我们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进行一次小小的创作实践。请大家以‘我心中的_____’为题(横线处可填写任何你认为能代表你情感或志趣的事物,如‘翠竹’、‘松柏’、‘明月’等),写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在你的作品中,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描绘该事物的特点来表达你的情感和追求。” 学生行为: 学生拿出纸笔,开始构思并创作。教室里再次弥漫着浓厚的创作氛围,有的学生低头沉思,笔尖在纸上跳跃;有的学生则眼神中闪烁着灵感的火花,迅速地将思绪转化为文字。 师生示例对话(创作过程中): 教师走到学生身边,轻声询问:“你选择了什么作为你情感的载体呢?能和我分享一下你的创作思路吗?” 学生I:“我选择了‘翠竹’,因为我觉得它非常坚韧,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保持挺拔。我想通过翠竹来表达我在学习上也要像它一样,不畏艰难,不断进步。” 教师:“非常棒!翠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的坚韧不拔与你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契合。期待你的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七、作品展示,交流评价(10分钟) 教师行为: “时间到,请大家停下笔来。现在,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请几位同学自愿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谈谈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并在他们朗读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创意、表达、情感、借物喻人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行为: 被邀请的学生依次上台,自信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其他同学则认真聆听,时而点头赞同,时而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师生示例对话(作品展示后): 学生J(朗读作品后):“我写的是一篇关于‘明月’的短文,我希望通过明月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师:“你的短文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你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K:“我觉得J同学的作品很好地运用了借月抒怀的手法,让我仿佛也看到了那轮明亮的月亮,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思念。我也尝试写了一篇,但感觉在情感的表达上还不够细腻。” 教师:“K同学,你的评价很到位。每个人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你可以继续学习J同学的长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相信你会越写越好的。” 八、课堂总结,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创作中圆满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化了对《墨梅》及类似诗词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汲取了力量,明白了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像墨梅、翠竹、明月等这些美好的事物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勇往直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用文学来滋养心灵,用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有的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九、拓展阅读,文化拓展(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的创作之旅虽然告一段落,但文学的世界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几篇同样运用了借物喻人手法的经典文学作品或现代散文,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这些作品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寓意深远,能够让我们在欣赏之余,进一步感受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魅力。” “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作品,并尝试从中找出作者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这种手法是如何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同时,也欢迎大家在阅读后,在班级微信群或读书会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记录下教师推荐的文学作品名称,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意识到,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十、作业布置,巩固提升(2分钟) 教师行为: “作为今天的课后作业,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项任务:一是撰写一篇短文,分析你阅读过的某篇借物喻人作品的精妙之处,重点阐述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篇新的作品,继续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你的独特情感和见解。记得在作品中注明你所借之物及所喻之人或情感。”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记录下作业要求,并表示会积极完成。他们知道,通过完成作业,可以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十一、结束语,寄语未来(1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文学是心灵的灯塔,是情感的港湾。希望你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愿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像今天我们所探讨的那些美好事物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用文学的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学生行为: 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回应教师的寄语,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他们知道,这堂语文课虽然结束了,但文学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他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与文学相伴,共同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