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运用时空定位,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史实及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特点;知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 2.通过史料概括分析,知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影响。 3.通过比较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提高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水平,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学难点: 1.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视频)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的历史影像。 (提出问题)刚刚大家看到的这段视频,是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降下的历史影像。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成就的苏联,为什么会在闪耀了69年光芒后,便迅速走向分崩离析? (教师过渡)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一起回到二战后的世界,一起来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课。 [设计意图]以影像资料为媒介,直观形象地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目录】(展示本课学习框架) (教师介绍本课主要学习内容) 了解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思索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探寻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拓展课堂的信息深度和广度。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第一部分: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提出问题)根据示意图,二战前后,社会主义国家有何发展变化? (教师陈述)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增加了。 在欧洲,主要是在东欧,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亚洲,则加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和越南这4个国家。 除了东欧和亚洲,还有拉丁美洲的古巴的加入。 (总结)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在逐渐壮大。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的发展 (展示教材图片: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 (教师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苏联则首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无疑是很重要的支持。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毛泽东首次出国访问便选择了苏联。 访问期间,两国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展示1953年赵延年、钱大昕所作宣传画《苏联是我们的榜样》) (总结)苏联在多个领域给予中国发展上的援助,中国也由此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阅读教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部分:冷战格局下东欧的发展 (教师过渡)这里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词,实质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焦点在欧洲。 (展示“美苏冷战对峙形势图”) (教师介绍)针对美国出台的“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苏联则在东欧设立“情报局”和经互会以示对抗。 (展示“教材83页相关史事”与经互会介绍) (教师总结)随着“北约”与“华约”的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苏联也在与美国的对抗措施中,加强了对东欧的全面控制。冷战下,苏联要求东欧各国有自己保持高度一致,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单元主题、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建立单元各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初建单元观。 第四部分:回顾苏联模式 (展示“学习任务1”)回顾所学,谈谈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陈述)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该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则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其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曾经帮助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为二战时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巨大成就。 但同时我们看到,苏联模式由于过分强调重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二战后的苏联能够迅速研制出核武器,却没有办法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这些,成为战后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苏联模式的成就和弊端,明确苏联改革的必要性,为第二部分内容做铺垫。 (教师过渡)1953年,斯大林逝世。其留下的体制弊端日益暴露,改革迫在眉睫。在斯大林之后,对苏联旧体制进行改革的领导人主要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二、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展示“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列举三位苏联领导人领导期间的改革措施及结果。 第一部分:赫鲁晓夫改革 (展示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经济内容) (教师介绍)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初期的成效和在航天科技和核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提出问题)取得如此巨大成就,那是不是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成功了? (展示教材“赫鲁晓夫手持玉米”图片)这张赫鲁晓夫手持玉米开怀大笑的照片,拍摄于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期间。此时的美苏关系较为缓和,他参观美国农场看到玉米丰收景象,回苏联后便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因为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赫鲁晓夫还得到一个称号“古古鲁沙”(——晓农 《大公网》),俄文意思为玉米棒子,很显然这是对他的讽刺。 赫鲁晓夫的整个玉米推广活动,并没有顾及苏联发展的实际,及农作物的种植规律,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而且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结果他自己执政后期也搞起了个人集权。 (教师总结)很显然,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第二部分: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示图片:1972年,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共同签署两个限制和冻结各自核武器发射装置的条约)介绍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军事成就与美苏争霸情况:在勃涅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相抗衡,在当时的美苏冷战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地位。 (展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介绍改革重点在军事重工业。 (展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从这份数据中,我们看到这时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教师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苏联积累了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病逝,苏联实际上已经陷入全面停滞。 第三部分:戈尔巴乔夫改革 (展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内容)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便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并没有扭转经济逐渐下降的趋势,总体效果不佳。 (展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内容)戈尔巴乔夫将经济改革的失利归咎于苏联的政治体制问题,于是改革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所谓“公开性”:就是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 所谓“政治多元化”:就是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并且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设计意图]学会提取教材有效信息,并利用表格对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第四部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展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部分国家更名简表”)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部分国家更名简表”,更名的背后,实质反映的是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变化,即从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史称“东欧剧变”。 (教师过渡)东欧剧变的同时,苏联的国内局势也持续恶化。 (展示教材85页相关史事)1990年,苏联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日益恶化的经济恰恰反映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已经极度僵化。保障不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政权,终将被人民所抛弃。此时,苏联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冲突频发。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时间线索图展示苏联解体的过程)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3月,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举行公决。到12月21日,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内部曾有官员,为了维护原来的苏联联盟体制发动政变,但由于策略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政变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事件发生在1991年8月19日,又称“八一九事件”。该事件不仅没有挽救苏联联盟,还导致苏联共产党彻底丧失领导权。苏联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三色国旗。 (教师总结)苏联的解体,终结了影响世界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设计意图]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世界进程演变的深远影响。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第一部分:析苏联解体之因 (展示学习任务三)概括苏联三场改革的异同点并结合本课课后活动,尝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师总结)直观的看,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在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苏联长期经济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与勃涅日涅夫改革都重在经济,一个重在农业,一个则在重工业,但都因为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而失败。这么看无法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教材还介绍到,西方国家长期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诋毁社会主义,渗透资本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这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而我们教材课后活动的这段材料,则让我们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见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其复杂性。同学们要多会多角度、多元化地看待历史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寻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 (展示部分课后“大事年表”,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同学们还记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吗?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师陈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经学习过苏联的发展模式,但面对失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总结提升】(时间线索图展示“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回首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由理想步入现实。 二战后,苏联强大、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然而,帮助苏联强大,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苏联模式,并没有带领社会主义走到最后,无法突破苏联模式的改革,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 在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遇挫折之时,中国共产党却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国情、与时俱进、人民至上的道路才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 [设计意图]学会依据可靠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同时在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中进行情感提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