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教科书 书 名:世界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设计理念与思路设计理念 本课立足历史核心素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和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万隆会议的历史过程及意义、展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和拉美主权斗争的胜利。同时辅之以学法指导,如:时间轴的绘制、图片和史料的解读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指导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课以“新发展”为关键词,展开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发布核心任务:以“维护主权,共谋发展”为主线,举办一场关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新发展”的专题展览。将展览分成回眸殖民扩张和反抗的旧历史、探究民族独立和自强的新发展、感悟民族振兴和发展的新画卷三个主板块,分析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生动展现亚非拉人民为捍卫主权、发展经济的斗争过程。教学重点放在探究民族独立和自强的新发展,共设置三个驱动性任务,分别是“文抒历史:共谋发展的新力量 (万隆会议)”、“尺绘历史:冲破殖民的新浪潮(“非洲年”)”、“图说历史:维护主权的新胜利(拉美维护主权的斗争)”,通过学法的指导和运用,落实对“新发展”的理解。中间穿插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经济做出的贡献,体现了中国智慧。最后落脚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始终坚持“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团结道路,实现爱国主义和中国态度的升华。教学情况分析一、课程标准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史实,知道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的《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中的最后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大量新独立的国家。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成为他们的共同的需求,寻求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亚非拉各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克服万难、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亚非拉地区争取民族独立与捍卫主权内容的直观展示与深度串联,形象生动地展现二战后殖民体系的逐渐崩溃及发展中国家的振兴。 本课内容共三目,第一目是“万隆会议”,主要讲述的是万隆会议的召开背景、内容和影响;第二目是“非洲年”,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第三目是“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介绍了古巴和巴拿马两国人民反对美国控制、维护国家主权的曲折过程。这三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三学生。此前在中国历史中对于万隆会议等史实略有了解,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第一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十二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斗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初三学生初步具备理解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亚非拉国家新发展对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回顾殖民体系建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时空观念)。 2.通过观看视频、撰写新闻稿,解构史料、绘制时间轴,欣赏图片、联系史实等方式,简述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整理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的过程;知道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万隆会议的意义,纳米比亚独立的影响、拉美人民维护主权的胜利和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认识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唯物史观)。 4.通过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挑战,认识到立足国情,找到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同时体会中国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现实意义(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非洲年”、古巴革命、巴拿马收回运河权等事件的基本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求同存异”的内涵和“万隆精神”的意义。2.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作用,及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环节一】回眸:殖民扩张和反抗的旧历史 1.图片导入:展示《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英国在大西洋进行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回忆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扩张和维护主权的历史。 2.年代尺梳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剧了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二十世纪中后期,亚非拉国家出现了新发展。 3.教学过渡:“风雨兼程数百年,砥砺奋进再出发”。二战后亚非拉人民独立浪潮中,有哪些典型史事?独立后的这些落后国家又该如何发展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历史课堂......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亚洲。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殖民扩张和反抗的旧历史,为亚非拉国家新发展提供了历史可能性,同时体现出遵循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 二、新课讲授 【环节二】探究:民族独立和自强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共谋发展的新力量 <任务一:文抒历史>观看视频,重回万隆会议现场,结合课本第87页,请你为万隆会议撰写一篇新闻稿。 1.学法指导:分析新闻稿六要素(主题、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及评价)和写作原则(真实性、客观性)。并出示新闻稿撰写评分表。 3.播放视频:了解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成就、影响等。 视频出自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栏目《国家记忆》 4.背景扫描:通过史料补充万隆会议的背景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 材料一:二战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控制减弱。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材料二: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89页 5.教师总结:本次新闻的主题为万隆会议召开,召开的原因是二战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控制削弱,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因此,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人物召开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形成了“万隆精神”,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根据参会人物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6.史料补充:通过史料概括万隆会议过程中的中国智慧和和担当。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 材料二:(1955年)4月11日,中国包租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坠海,其目的在于暗害周总理。事件发生后……周总理为了亚非人民的团结和进步事业,为了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决心和诚意,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按原计划率团参加会议。 --摘录于范中汇:《亚非会议中的黄镇大使》 7.概念解读:分析“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和“万隆精神”的含义。 “同”的是亚非国家相同的历史遭遇,都曾遭到帝国主义的压迫,饱经风霜的我们目标一致,希望发展本国经济,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世界和平,异的是亚非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的核心就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各国团结合作,共同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发展经济。该方针也成为了万隆精神的一环,为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崇高事业做出的中国贡献。 8.影响探究:分析史料,指明万隆会议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撰写新闻稿与解构史料,培养学生从多媒体资源中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突出史料论证的重要性。) (二)“非洲年”:冲破殖民的新浪潮 1.图片对比:通过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地图》和《非洲独立进程图》,了解非洲解放的过程。 <任务二:尺绘历史>阅读课本第88页和第90页知识拓展,画一条年代尺,表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以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废除的过程。 2.教师示范及学法指导:通过示范绘制非洲独立的年代尺,总结年代尺绘制贴士。 3.学生绘制并总结:分享学生绘制南非废除种族隔离的年代尺,并依据评分表评分。继而学生总结“永不屈服的曼德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完年代尺,我能更清晰直观的看待历史过程,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时间非洲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过程,培养时空观念。) (三)拉美斗争:维护主权的新胜利 <任务三:图说历史>阅读课本第89页,依据图片思考,从图片出发,了解古巴主权斗争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1.图片分享:展示邮票《坚决反对美帝侵略》、地图《巴拿马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现状》,古巴主权斗争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2.教师总结 (1) 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的独裁政权,后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 1977年《美巴条约》规定1999年运河区主权全部交还给巴拿马。 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全部运河主权。 (设计意图:学习图片解读的方法,从图片中获取信息。) 三、小结提升 (一)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学习了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1955年,在亚洲召开的万隆会议,团结了亚非共谋发展的新力量。1960年,非洲17个国家宣布独立,掀起了冲破殖民的新浪潮。古巴和巴拿马的斗争,完成了拉丁美洲维护主权的新胜利。“团结”“独立”“自主”三个关键词,见证了亚非拉人民在民族意识觉醒后的不屈抗争。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二)思考探究 1.教师提问:世界殖民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仍不平坦,为什么? 2.分析回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不公平的国际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落后,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受制于人。 (三)总结升华 【环节三】感悟:民族振兴和发展的新画卷 1.教师引导: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万隆会议60周年上的讲话,感受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意义。 材料一: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 --2015年5月,在万隆会议60周年上的讲话。 材料二:我相信,中非双方将进一步发扬传统友好,深化团结协作,促进各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必将为双方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2023年8月24日,和南非总统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的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挑战,认识到立足国情,找到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同时体会中国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现实意义(家国情怀)。)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述,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可以培养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家国情怀方面,同为亚非拉国家的我们与其有着很多共性和共鸣。当今世界,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亚非拉国家的人民从来没有停止他们的步伐。看到他们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国际认同感,并钦佩这些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友好相处、不断奋进的精神, 这也是一种世界意义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