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从青岛德式建筑中发现历史教科书 书 名: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以德占青岛时期的城市建设状况为研究核心,通过考察德式建筑群、参观博物馆、阅读文字史料、观看纪录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梳理近代家乡发展史,掌握运用遗址遗迹一手史料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德国投资建设青岛等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实地考察,观察欧人监狱、里院、青岛火车站等建筑,感受建筑之美,了解德国殖民历史对青岛城市景观塑造产生的影响;客观分析近代殖民侵略对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苦难屈辱与近代化相伴而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家乡历史遗迹现状与保护政策,深度思考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古迹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 3.感受百年风雨赋予青岛的醇厚历史底蕴,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古鉴今,思考尊重历史,保护老建筑的意义,为家乡未来的发展与规划出谋划策。(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衔接教材,对德占青岛事件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与德国强占胶州湾、五四运动与德日在青岛的利益纠葛等史实进行梳理,初步了解德式建筑修建的时代大背景。 2.了解活动流程,学习运用建筑类一手史料分析历史的方法,明确考察报告的基本构成与撰写原则,完成项目式学习阶段性任务。 教学难点: 1.以小见大,理解西方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作用。2.理解保护历史遗迹的意义,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家乡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教学过程环节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课程导入出示图片:青岛市南区浙江路天主教堂广场,铸有德文的“K”字古力盖 提问:青岛地区为何把地下管道盖叫做“古力盖”呢? 答案:音译德语的“Gully”。德占青岛后,开始在青岛老城区修建排水系统,从德国引入了地下管道盖,青岛老百姓最初没见过,于是跟着德国人学来的发音,管其叫“古力盖”。 且这一“K”字古力盖是目前青岛唯一还在使用的德国进口下水道盖,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属于一手实物史料。 过渡:百年前的青岛为何会处在德国的统治之下呢?回答老师问题,了解“古力盖”的名称来由从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出发,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教材衔接出示教材中提到的与德占青岛有关联的三件事: ①《时局图》中的德国; ②德国强占胶州湾成为戊戌变法导火线 ③青岛问题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线。 以青岛近代发展史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梳理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大框架。 跟上老师节奏,回忆教材基础知识,实现知识间的连点成线将教材知识与本次活动课进行连接15分钟了解活动考察对象 对世界史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德国崛起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进行拓展 播放短视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式建筑群(例:江苏路教堂、总督楼,青岛里院、青岛九中前身礼贤书院、欧人监狱)) 以建筑用途为标准,对建筑进行分类(行政类/经济类/文化类/军事类/公共设施类) 观看视频,了解德占青岛时期对青岛的城市规划,对即将考察的市南老城区德式建筑群进行初步了解 小组讨论,交换信息,完成对建筑的分类通过观看视频对德国殖民时期遗留的历史建筑进行宏观了解 为使后续实地考察更具针对性,对建筑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对应产生政治组/军事组/文化组/经济组。10分钟介绍活动流程将整个活动的大致安排传达给学生。 详细介绍第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评价原则。 一、准备阶段 (一)历史知识铺垫 1.参考书目:①《青岛近现代史》 2001年青岛出版社 陆安 ②《青岛城市老建筑》2005年青岛出版社 宋连威 ③《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2013年青岛出版社 青岛市档案馆 ④《图说老青岛》 2016年青岛出版社 青岛市档案馆 参考纪录片:《青岛城市记忆》 青岛广电 一手史料建筑文物:市南区青岛德式建筑群 (二)分组(政治组+经济组+文化组+军事组) (三)明确路线 二、活动实施 (一)实地考察,完成考察报告(图文结合) 1.研究背景与目标 2.研究方法与分工 3.研究成果 4.结语 (二)考察报告展示,进行阶段性评价。 三、成果展示 (一)撰写导游稿 (二)模拟导游 (三)社会实践:体验当一天志愿小导游 了解活动安排,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 根据自身兴趣,组成考察小组,每组5人左右 小组讨论,初步确定考察地点,与路线制作考察打卡路线图 实地考察,在做中学,初步掌握运用实物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 拍照记录,将考察成果以考察报告形式呈现出来; 班内进行展示交流,互评打分 撰写导游稿,班内进行导游模拟;联系景点工作人员,体验一天小导游 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完成此次历史遗迹考察活动,明确目标和任务 规划路线,为实地考察做准备 从生活中发现历史,感受历史,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同时锻炼学生的摄影记录能力,在真实情景中实现有效学习。 阶段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为下一阶段实地导游做准备 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5分钟考察示例【“屈辱·新生”】 一、欧人监狱 欧人监狱是德占青岛时期“华洋分治”与“种族歧视”的具象化表现,德国人以这种方式在青岛营造一个人为的“高级种族”统治“低级种族”的“殖民形势”,为自身的侵略寻求合理性。 同时,监狱、警察署、法院等机构的设立从侧面体现出了西方民主制度和近代化的城市管理体制证在伴随着侵略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 二、青岛里院 最具青岛本土特色民居,德占青岛期间始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特色,是青岛殖民烙印的体现,也见证了岛城发展的百年沧桑, 同时,以修缮里院为核心的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由青岛市北区政府重点打造,老城区正在焕发新活力,为历史遗迹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案例。 结合示例,思考从德式建筑中发觉历史信息的方法,以小见大,理解西方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进行案例解析,能够帮助学生对考察目标有更加具象化的认知,提升探究实效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历史资源保护与运用现状,深度思考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遗迹之间的关系,激发主人翁意识,为历史遗迹与文物保护出谋划策。10分钟总结升华岁月在侵蚀遗迹肌理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感觉到“瞬息百年,继往开来”的时代变迁。这也告诉我们,历史并非橱窗里的文物或束之高阁的典籍,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来不曾走远。 家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不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 这里总有最早的工厂,最早的新式学堂,商业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希望大家可以多出去走走,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入了解家乡近代历史遗迹,我们不仅可以追忆往昔的辉煌和曲折,更能够领略到现在的活力与未来的希望。 家乡是养育我们的地方,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们理应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引导学生以古鉴今,思考尊重历史,保护老建筑的意义,为家乡未来的发展与规划出谋划策,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学习评价设计组内评价与组间互评相结合 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后反思优点: 1.本活动以青岛为实例,以德式建筑为切入点,学生通过实地探查和资料搜集,了解德国的殖民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青岛的影响。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兴趣高。 2.本活动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项目式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在学生们可以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更培养锻炼了学生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边做边学,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了解青岛热门德式建筑景点背后的历史。 改进方向: 从学生的考察表现以及报告撰写情况来看,此项目可以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部分学生考察流于表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其深度仅限于“有什么”,而未深入到“为什么有”。学生的实地考察与报告撰写结合不紧密,报告撰写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缺乏思维的参与。 解决方案: 1.针对历史“我是小导游”项目中出现的学生参观一次建筑并不能彻底完成任务的情况,老师可以进一步为学生进行知识铺垫,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二次游览,同时告知学生历史研究中留存资料的重要性和侧重点,规范学生的记录习惯。丰富考察记录形式,考察报告束缚学生的书写兴趣,不如改为写一篇游记或感受,满足学生的倾诉需求同时更具有写实性。针对“小导游”这一呈现形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大发挥空间,营造更真实的游览情景,以设计景点明信片等形式串联历史知识。 2.项目的终结性评价表格和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就评价表而言,更多关注的是导游这一行为,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的挖掘与讲解的评价,需要找到对这一项目更有针对性且更有深度的评价维度。就评价方式而言,出项课缺少选出最佳小组的环节,简便且易计票的方式比如贴贴纸,比如送小红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