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单选题
1.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有人认为,有了“诗和远方”生活就幸福。这种观点是( )
①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错误的,它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③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决定存在
④错误的,它认为人的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在开发软件与拍摄过程中,刘博士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空间站不根据我算出的轨迹走”,进而改变策略,采用“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与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相通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将迎来为期6个月的太空科研探索。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各种“天问”。这表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④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从哲学角度看,下面漫画中官员与农民的对话( )
①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对立
②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回答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对立
④体现了机械性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列宁说:“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辞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以下观点能够体现哲学两个基本派别思想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心外无物
②我在,故我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形者神之质,神者行之用——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④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用悬崖——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康德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他的观点( )
①认为“物自体的存在先于人的感觉”,有唯心主义的倾向
②将灵魂、宗教和世界排除在可认识对象之外,是不可知论
③将宗教作为世界的最高统一体,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④主张灵魂是一切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上述材料中的哲学思想与以下观点一致的是( )
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本原”
②我国哲学家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程颐的“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④革命家陈云同志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列宁说:“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辞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以下观点能够体现哲学两个基本派别思想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心外无物
②我在,故我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形者神之质,神者行之用——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④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某历史学家在其《历史的教训》—书中说,“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从哲学上看,该历史学家的观点( )
A.揭示了历史认识的局限性,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B.主张历史研究应当实现纯粹的客观认识,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C.把历史的真实性归纳为主观意见,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D.呼吁历史学家应更加严谨地考证历史,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11.古往今来,不管是在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的笔下,人都是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对这一传统思维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所表现出的超强拟人性(深度学习和模仿能力)让人们开始忧思自身的主体地位,“人是机器”还是“机器是人”这样看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说明( )
①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考常常会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深刻影响人们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与“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里,存在着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在这些事物和现象中,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共同的本原是什么?不同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以下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西方的一位哲学家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下列观点与该观点相近的是( )
①“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
②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④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社交小龙虾”是一个谐音梗,意思是指在社交时表现得又“聋”又“瞎”,看似高冷的人,所以被称作社交小龙虾(聋瞎)。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选择性当“小龙虾”,目的是刻意回避与人社交。下列观点与此现象蕴含管理一致的是( )
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②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④我思故我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人与自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主动担当,也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因此有人说:“环境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有( )
①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超越了具体科学,是科学之科学
②环境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系统化世界观的体现
③环境问题涉及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④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对协调两者关系有哲学的指导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有的人认为,天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有的人认为,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降到最低。
(1)试判断上述三种人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
(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8.情境诱思
材料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丰富。
王守仁同朋友观花,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问题探究】
(1)王守仁认为“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一种什么观点?朱熹的观点是一种什么观点?
(2)上述两种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3)明代后期的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观点。王夫之和王守仁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南山区的泥石流灾害在主汛期具有加重的趋势。
泥石流的形成有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当发现沟谷中的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杂树木柴草时,便可以确认沟谷中有或者已经形成泥石流;若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以及轻微的地面震动,则说.明沟谷上游已经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时,最重要的避让原则:避让方向要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避开山谷和沟底,避开有滚石及大量堆积物、土层较厚的山坡地带,尽量往树木茂密或地质坚硬的地带逃生,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躲避的营地。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说明人们怎样才能掌握避让泥石流的科学方法。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早在西周已经产生,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元素);其二,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西晋时期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材料二 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古代“气一元论”思想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并对该哲学派别加以简要评析。
(3)材料三属于什么观点?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②④:有了“诗和远方”生活就幸福,这是把思维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
①:题中体现的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①排除。
③:题中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③排除。
故本题选B。
2.C
【详解】②③:“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属于唯物主义观点;“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主张世界的本原在于物质性的阴阳二气,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承认先有精神性的“理”,后有物质性的“气”,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主张运动是心灵(意识)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B
【详解】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这强调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的意思指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属于唯物主义;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属于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C
【详解】①④: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各种“天问”。这表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①④正确。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②错误。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的核心观点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③排除。
故本题选C。
5.C
【详解】①:漫画中官员与农民的争辩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而不是反映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问题,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官员认为农作物是否浇水应由领导的意志决定,体现了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农民则认为农作物是否浇水应由农作物和天气状况决定,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②③符合题意。
④:机械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漫画中官员与农民的争辩反映的并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A
【详解】①③: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气者,理之依也,强调气是世界本原,属于唯物主义,心外无物则属于唯心主义;形者神之质,神者行之用,属于唯物主义,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这两对思想,体现了哲学基本派别,①③入选。
②:我在,故我思,体现的是唯物主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体现的是不可知论,二者不是哲学基本派别之争,②不选。
④: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用悬崖,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不是哲学基本派别之争,④不选。
故本题选A。
7.C
【详解】①:认为“物自体的存在先于人的感觉”,即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这体现的是唯物主义,①说法错误。
②:康德认为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灵魂、世界、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这是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属于不可知论,②说法正确。
③:一般宗教都认为世界是神创的,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将宗教作为世界的最高统一体,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③说法正确。
④:康德的主张是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不是一切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A
【详解】①:荀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秩序性,以及这些规律对万物生长变化的影响。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是世界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这种观点强调了物质世界的本原性和规律性,与荀子对自然界规律性的强调有一致性,①正确。
②: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精神(神)是依赖于物质(形)的,物质存在则精神存在,物质消亡则精神消亡。这种观点与荀子对自然规律和万物生长的描述都是基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和作用,因此也有一致性,②正确。
③:“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理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③排除。
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关于实践和认识的方法论,强调实事求是和实践的重要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A。
9.A
【详解】①③: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气者,理之依也,强调气是世界本原,属于唯物主义,心外无物则属于唯心主义;形者神之质,神者行之用,属于唯物主义,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这两对思想,体现了哲学基本派别,①③入选。
②:我在,故我思,体现的是唯物主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体现的是不可知论,二者不是哲学基本派别之争,②不选。
④: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不是哲学基本派别之争,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0.C
【详解】C:某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从哲学上看,该观点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真实性归纳为主观意见,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C符合题意。
ABD:该历史学家的观点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也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ABD排除。
故本题选C。
11.B
【详解】①④: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传统思维提出了挑战,“人是机器”还是“机器是人”这样看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深刻影响人们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考常常会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考常常会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没有体现哲学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B
【详解】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派别。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意思是,心里的病必须用治疗心病的药来医治,虎脖子上的铃铛必须由系铃的人来解开,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意思是,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体现了用静止的看法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这个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②符合题意。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失去,精神也就消亡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④:“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个观点把“气”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这个观点把“自我”这种主观精神性的东西看做是第一性的,认为“自我”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D
【详解】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人的精神(神)依赖于人的肉体(形),肉体存在则精神存在,肉体消亡则精神也随之消亡,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正确。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不是由外在的东西获得的,而是本身就有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③正确。
④:“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认为在没有物之前,已经有理了,把理念看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A
【详解】题干中,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这是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著名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①:“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夸大了“人心”的作用,认为意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
②: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符合题意。
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④: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认为“气”这种物质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①④: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刻意回避与人社交,选择性当“小龙虾”,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和“我思故我在”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①④符合题意。
②:“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强调了“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②不符合题意。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C
【详解】②④:环境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问题,表明环境问题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哲学问题;对该问题的思考,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哲学的指导意义,②④正确。
①:材料说明了环境问题既是具体科学问题,又是哲学问题,并且“科学之科学”的说法错误,①排除。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7.(1)①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第二种人消极对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第三种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2)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③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分析】背景素材:面对灾害的不同看法
考点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可联系教材客观唯心主义。
关键词②:天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可联系教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关键词③: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降到最低。→可联系教材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教材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回答即可,详解略。
18.(1)①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朱熹把“理”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承认意识决定物质。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王夫之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王守仁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考点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可联系教材主观唯心主义。
关键词②: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可联系教材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教材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回答即可,详解略。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观点。→可联系教材唯物主义观点。
关键词②: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可联系教材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9.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只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坚持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立场,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前兆判断有科学的认知,才能掌握避让泥石流的科学方法。
【分析】本题以泥石流为话题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说明人们怎样才能掌握避让泥石流的科学方法。本题设问指向明确,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知识,本题属于措施类题型。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依据泥石流的成因及避让原则可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只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坚持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立场,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前兆判断有科学的认知,才能掌握避让泥石流的科学方法。
【点睛】政治主观题五步答题法
1.审——审材料
2.读——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3.联——联系课本(时政)知识
4.列——答题要点
5.写——写出答案
20.(1)我国古代“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同时该观点认为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陆九渊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程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就起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哲学思想,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材料三属于,元论观点。笛卡儿认为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本原,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分析】本题以哲学家的观点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哲学观点的理解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古代“气一元论”思想的进步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应判断“气一元论”所属的哲学派别,然后分析其科学性。判断:“气一元论”认为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根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分析:科学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认为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并对该哲学派别加以简要评析。试题分为三步,第一步、第二步,回答“观点”、“派别”,考生研究陆九渊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这是将“心灵”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程颢,程颐的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都是在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及观点。而从哲学派别上看,三个人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
第三步,“评析”,实际上是考查唯心主义的错误和积极意义。考生整合教材的阐释分析作答: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就起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哲学思想,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三属于什么观点?错误的实质是什么?考生研究笛卡尔的观点,其中“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明确告知考生笛卡尔的观点属于二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本原,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点睛】本题的解答重在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解读,然后联想哲学知识分析作答。考生要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方能准确对应,准确分析。同时,本题的考查也渗透着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一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