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本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3、感悟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生死观。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体会文章的语言、声韵之美,品味骈散间的清新文风。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代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水边去沐浴、洗澡、游泳等,进行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活动,目的是祈福消灾,洗掉一些不吉利的东西。杜甫曾经也写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来证明这一习俗,这一习俗在我们的课文里称为“修禊”。那么在这一天,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大家在一起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文人雅士都是一些富有才华之人,他们一展才情,写了大量的诗,把这些诗集合在一起,叫什么名呢?《兰亭集》。要写序文,大家都推荐王羲之写,因为他不仅文采好,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写行书,他也毫不推让,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解题:兰亭,地点,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据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植兰于此,因而得名。东晋时期,风景优美的兰亭成为文人雅士聚集游宴的地方。集:集会;诗集。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情感,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以声带情)任务一:读准字音。任务二:读出感情,以声带情。任务三(找一找):课文一二段以及第三、四段中最能直接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字眼分别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教师明确)正音:癸丑、会稽、修禊、流觞曲水、夫人之相与、趣舍万殊、临文嗟悼、彭殇情感变化句子: 信可乐也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朗读指导:文章要读出情感,就要注意节奏、语速、语调、重读。第一二段: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中速朗读群贤毕至……信可乐也————清新明快的语调,重读“乐”反复朗读,感知“乐”这一情感(学生齐读、个别读、老师示范读、再齐读)(四)品读课文活动探究:学生带上任务分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1、探究任务一:作者因何而乐?(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言:“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注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次兰亭有哪些事让人快乐?)兰亭之乐,乐在良辰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人贤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赏心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乐事____________________(1)教师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之乐(美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聚会活动之乐(乐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赏心)(2)这两段文字给我们最大的读文感受就是语言优美,尤其是写景的句子,可谓脍炙人口。景物特点:清净淡雅(原因:补充王羲之的性格特征)小结:谢灵运曾感叹:“自古以来四美难全!”而于此次兰亭盛会中,可以说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通过山水竹酒,作者极力为我们营造出素淡、雅致的格调,因此,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这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3)一二段背诵指导。第二课时(四)品读课文活动探究:学生带上任务分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2、探究任务二:作者痛由何生?诵读指导:(第三段:整段语调平稳、和缓、略微低沉,重读的词语“死生亦大矣”的“大”和“痛”。)教师明确:“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老)“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情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景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短)背景介绍: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当时过境迁,一切美好不复存在,人也就容易悲伤起来。小结:兰亭盛会本为修禊事,即为消灾祈福。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的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修禊事联想到生命,死亡,想到此刻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浓浓的惆怅和哀痛。3、探究任务三:作者为何而悲?(着重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诵读指导:(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缓缓吐出,重读“悲”,以后的句子和缓低沉。)对“痛死生”的感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免不了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由此可见王羲之笔下特别强调的死生之痛,并非独属他一人的情感。请同学们从第四段找出还有哪些人有此感受?明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人、今人、后人(古今同悲)悲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悲今人: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4、请大家思考作者深刻论述的“悲”是否消极?明确:不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由此可知,作者在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哲学观,还能于悲伤感叹中“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遗后人观览,足以见得他对生命珍惜郑重的态度。王羲之虽出身名门之后,却能淡然脱身名利场之外,从自然中发现、理解美,从而在自然中汲取人生的活力与能量,在文风浮华的年代写出如此清新优美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五)板书设计(聚会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死生之)痛——情迁、景陈、人生苦短(古今之)悲——昔人、今人、后人第三部分 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第一课时读音( ) ( ) ( ) ( ) ( )癸丑 会稽 修禊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 ( ) ( ) ( ) ( ) ( )夫人之相与 放浪形骸 趣舍万殊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彭殇自主合作探究:1、作者因何而乐?(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言:“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注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次兰亭有哪些事让人快乐?)重点词语:第一、二段(癸丑、暮春、修禊、毕、咸、左右、次、是日、所以、信)句式:状语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之乐,乐在良辰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美景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人贤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赏心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乐,乐在乐事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2、作者痛由何生?(思考:情感由“乐”突转急下,直逼“痛”,是否突兀?)第三段(或、悟、趣、殊、遇、及、系、向、犹)句式:状语后置句:不能喻之于怀兰亭之痛,痛在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痛,痛在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痛,痛在__________________兰亭之痛,痛在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何而悲?(着重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第四段:(契、临、一、齐、殊、致、斯文)文化知识补充:1、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2、永和:年号(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到明代时才规定一帝一元。)3、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法:古人常用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4、暮春:春季的莫一个月(古人用孟仲季来表示每个季节的月份顺序)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孟仲叔季)——兄弟四人伯仲季(孟仲季)————兄弟三人5、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6、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祈福消灾。7、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8、契:即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以为凭验。9、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六文”。特点: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者相反。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