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1.物理观念:(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2)会使用秒表、手表等测量时间,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科学思维: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3.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4.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了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1.重点:(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2)会正确使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长度。(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秒表测量时间。(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难点:(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多媒体、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秒表。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1.长度的单位。师:如图,请你目测此人臂展(两臂侧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时,两中指指尖间的直线距离)与身高的大小关系。仅靠目测去判断你能确定臂展和身高哪个更大吗?带领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时候感觉并不可靠,实际上,图中人物的臂展和身高一样长。为了科学、准确、便捷的获取信息,人们逐渐学会借助工具进行测量。在古代,人们会利用身体某些部位或身边的物品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并将其作为确定的长度单位,如利用身高、足长、臂展、指宽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若测量单位不一致,会给彼此间的交流带来很多不便。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测量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问题: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答案: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μm)、“纳米”(nm)。问题: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答案: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1 m=________mm,18 km=________m;130 nm=________m,10 dm=________mm;2×102 cm=________μm,78 mm=________m。2.长度的测量工具。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介绍课本P21图1-23中的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量程。如图所示的刻度尺的量程为0~8 cm,分度值为1 mm或0.1 cm。拓展: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单位,叫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像测量长度一样,测量时间也需要确定的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问题: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答案: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μs)”。问题: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答案: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 μs。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60 min=________s,2 h=________s;100 s=________ms,1 h=________s;15 min=________h,108 s=________μs。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生活中,人们常用钟、表等工具测量时间。阅读课本P22“科学书屋”的内容,了解从古至今计时工具的发展。三、实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讲解:人们对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要求,有时很高,有时不那么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则应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实验探究:(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学生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适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线的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生甲: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最小刻度值,还要进行估读。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生: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线的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师:下面请各小组按正确方法重新测量课本的长和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P24表格中,算出平均值。生:分小组活动。(二)用表测量时间。师:通常测时间用什么工具?生:钟表、秒表。学生探究活动2:用秒表测量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你会使用如图所示的秒表吗?在使用秒表前,我们应先观察秒表的量程、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对秒表进行调零、上发条;可以尝试启动、暂停、归零等操作,熟悉秒表的使用。最后再用秒表多次测量脉搏跳动相同次数的时间,并将测得的数据做记录。师:大家测得的自己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相同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每次的数据会有一些差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读数存在误差,同一个人不同时刻的身体状态不同。(三)长度的估测和时间的估测。1.长度的估测。师: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估测长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或身边的某物品去测量。师:怎样使估测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你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某部位的长度或身边的某物品的长度,还要经常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测一测1 mm、1 cm、1 dm、1 m等有多长?以提高估测的准确性,下面请大家测一测拇指指甲宽度、中指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画一画1 cm、1 dm、1 m的长度。学生探究活动3:估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说出你估测方法并上台演示。生甲:我是用目测。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生乙:我是用两臂测。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长度、宽度有几拃,估测。我估测的教室黑板长度、宽度是……对估测准确的同学予以表扬。2.时间的估测。(1)用秒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如测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100 m所用的时间等)。(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估测项目同前)。(3)比较用手表测得的时间与数脉搏跳动次数估测的时间。各组讨论好估测项目和方法,课后选一个时间进行。四、测量误差指导: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测量误差。解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点拨:有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小组讨论:误差可以消除吗?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生:讨论、交流得出:误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这些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五、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 km=103 m 1 dm=10-1 m1 cm=10-2 m 1 mm=10-3 m1 μm=10-6 m 1 nm=10-9 m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 h=3600 s 1 min=60 s1 ms=10-3 s 1 μs=10-6 s2.正确使用刻度尺。(1)刻度尺要放正,带刻度线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长度的估测。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5.测量误差。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1.长度的单位和测量工具:(1)单位: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2)工具:直尺、卷尺、游标卡尺。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1)单位: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钟(min)。(2)工具:钟、表等。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正确使用刻度尺。(2)正确使用秒表。(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本节课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第一节 动与静1.物理观念:(1)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2.科学思维:能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分析问题,获得结论,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4.科学态度与责任:(1)知道从物理学视角描述运动是人类描述运动的方式之一。(2)通过学习,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多媒体。用多媒体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成千上万个星系中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一、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1.词汇与运动。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的小组。2.音乐与运动。展示:用录音机播放《流水》第一主题旋律(课本P11图1-5),请同学们聆听。3.绘画与运动。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星夜》(课本P11图1-6),你感觉画家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的小组。4.科学家描述的运动。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的。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二、参照物和物体运动1.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这里的“另一个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1)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课本P12图1-7)。(2)同步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课本P12图1-8)。你还知道哪些实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三、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得出: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写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被选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认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全班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种说法才准确?”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当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科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测量平均速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的能力。3.科学探究:(1)掌握使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研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斜面、挡板、小车、秒表、刻度尺、木块。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实验原理公式:v=(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挡板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所用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倾斜程度对实验的影响。思考并讨论挡板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几次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倾斜程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挡板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1)s1= t1= v1=s2= t2= v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倾斜程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四)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五)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的经验,分析实验误差。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9“迷你实验室”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并说明实验原理。三、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学会了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师:实验过程要注意什么?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一、实验目的: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原理:v=。三、设计实验四、进行实验五、分析论证六、交流与评估本节课用实验探究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与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论、交流讨论等过程,都是学生层层推进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已有的平均速度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球、木块下滑过程及同学在100 m跑的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球、木块下滑时及同学在100 m跑的过程中运动特点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据。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第二节 快与慢1.物理观念:(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科学思维: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实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1.重点:(1)速度的概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2.难点:(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多媒体。一、比较运动的快与慢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用时较少。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更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1.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2)速度的概念。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v=。(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师边讲解边板书:1 km/h== m/s1 m/s==3.6 km/h72 km/h=72×=72× m/s=20 m/s10 m/s=10×=10×3.6 km/h=36 km/h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 m”代表路程是5 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生:s=vt(速度公式变形)。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生:t=(速度公式变形)。二、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有时速度基本保持不变,有时速度是变化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P17图1—17,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汽车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生乙:汽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若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将其运动的路程以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带入速度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就是该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17例题,了解计算平均速度的过程。例:小明乘坐上海中心大厦的超高速电梯上升,注意到上升的高度为559 m时,经历时间约为55 s。那么,该电梯在此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解:由题意知,电梯上升过程中经过的路程为s=559 m,所用时间为t=55 s。由公式v=可计算电梯在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10.2 m/s。所以电梯在此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2 m/s。师:阅读课本P18“科学书屋”,了解一些速度值。三、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速度。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单位换算:1 km/h= m/s,1 m/s=3.6 km/h。5.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6.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7.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路程中运动的路程以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师: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第二节 快与慢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速度。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s=vt,t=(变形式)。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换算关系:1 m/s=3.6 km/h。5.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6.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7.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通过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动与静(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docx 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docx 第二节 快与慢(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docx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