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 声的世界(全章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共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 声的世界(全章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共4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物理观念: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做“制作橡皮筋吉他”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样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1.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声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声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鼓、细纸屑、粗细不同的若干条橡皮筋、尺子、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吉他、音叉。
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响度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拨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演示实验:在鼓面上撒一些细纸屑,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细纸屑跳得越高。
师:鼓声越大,细纸屑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振动幅度简称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的角度大小看出来。
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
请同学们翻看课本P44“声音的强弱与听觉效果”表格。
二、音调
师:二胡、笛子,男、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大提琴、男、女低音的声音低沉婉转,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如课本P44图2-15,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齿轮转速相同)
生: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当尺子露出部分较长时,尺子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部分较短时,尺子振动较快,音调较高。
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音调的高低不同,在密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低。
师: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物体每秒振动1次,其振动频率为1 Hz,例如:钢琴发出的最低音是27.5 Hz,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 Hz。
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5图2-16橡皮筋吉他。
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
生:绷得紧又比较细的橡皮筋发声的音调高,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筋发声的音调低。
师:弦乐器的弦粗细、绷紧程度不同,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
通过以上实验实例,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音色
师:“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即使未见到人,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
其实,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
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举例:用手指敲击碗,有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较沙哑,无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即音色不同。购买碗的顾客都是根据敲击碗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碗的质量好坏。
师:向学生介绍编钟及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
师:如果我们将乐器的声音通过手机或者示波器转换成电信号后显示出来,便能看到不同音色对应的不同波形图。如图1是几种不同乐器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从图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生: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其声波波形图也不同的。
师:我们可以用波形图中波的形状来判断音色(声源)是否相同。
拓展:通过波形图,我们除了可以判断(声源)音色是否相同,还可以判断音调的高低和响度的大小。如图2是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发声时的波形图,其中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低。如图3是同一个音叉先、后两次发声时的波形图,第二次发声的响度比第一次的响度大。
四、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主的重点教学方向,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慢放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
在典型声音素材的搜集上,我们还需要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辨别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理观念: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初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多媒体、纸杯、棉绳、牙签、音叉、水槽、乒乓球、闹钟(或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鼓、小纸人。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声形并茂的声音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将食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咙处,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时喉咙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都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实例。
生:……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8图2-4,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如果我在水面上拍手,玻璃鱼缸中的金鱼会怎样?
现象: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缸底。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迷你小实验:课本P39图2-7,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固体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棉绳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四、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例如,音叉振动使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状态,并不断扩展。物理学中将这样的波称为声波。声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比叫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速。请大家阅读课本P39~P40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常温下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v=340 m/s。
师:对以上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
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速度快?
师:大家思考、讨论得很认真,问题提得很好。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关于回声,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
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的反射,称为回声(或回音)。回声有时候能与原声区分开来,有时候无法区分回声和原声。
师:要区分回声和原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 s(即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 m),否则就无法区分回声和原声,会感觉到声音变得更响亮。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得多就是这个原理。
回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回声探测水中鱼群、水下礁石或潜水艇等;利用回声和原声混合,让音乐厅的演奏效果更好。北京天坛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对回声利用的一个典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科学书屋:天坛——我国古代声学应用的奇迹。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图2-9人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
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地交流。
……
师:大家平时应该注意保护听力,同时关心、爱护聋哑人。
五、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一般为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温度有关;15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 m/s。
3.回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常温下,空气中v声=340 m/s。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眼睛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第三节 超声波与次声波
1.物理观念:
(1)知道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概念。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了解声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2.科学思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1.重点:
(1)知道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
(2)知道超声波的应用。
2.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多媒体。
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音。
一、超声波及其应用
师: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广,但多数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 Hz。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简称超声。下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P48~49。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答题,答对加20分,答错不得分。
题目:超声波的应用。
生甲1:蝙蝠用超声波导航。
师:好样的,掌声鼓励,甲队加20分。
生乙1:我老爸患肾结石后,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排出体外,没有开刀。
师:还是超声波先进,乙队加20分。
生丙1:在眼镜店里,店员用超声波免费为我洗眼镜。
师:很好,加分。
生丁1:渔民利用声呐探知海底和捕鱼。
师:同学们说,算不算?掌声响起,好,加分。
生甲2:在医院做心电图。
师:这个不是的,不能加分。关于心电图,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便知道。
生乙2:轮船航行在海里,用声呐探测前方冰山的距离。
师:这个挺不错的,加分。
生丙2:B超检查身体的器官的病变。
师:灵活,加分。
生丁2:超声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师:有深意,加分。
生甲3:化学工业上用超声波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
师:有创意,加分。
生乙3:超声波能破坏细菌结构,用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师: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加分。
生丁3:用超声波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师:大家说这个应用好不好?掌声响起,加分。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超声加工。
超声加工是利用特制的工具做超声频率振动,通过液体中悬浮磨料来加工工件。主要用于加工各种不导电的硬脆材料,例如玻璃、石英,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可加工出各种形状复杂的型孔、型腔、成形表面等。超声与机械、电火花、电解等加工方法配合使用,可使精加工时的去除率提高4倍以上,超声复合加工是超声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次声波及其作用
师: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简称次声。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声音的)展示的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生:观看。
师: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波,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能量很高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危害性也很大,下面开始第二轮的竞赛答题,题目:次声波的危害与利用,答对加20分,答错不得分。
生甲4:次声波能使机器设备破裂。
师:有可能发生,加20分。
生乙4:次声波能使飞机解体。
师;你见过吗?有可能发生,20分。
生丙3:次声波会破坏建筑物。
师:正确,加20分。
生丁4:在强次声波的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将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师:讲得很好,加20分。
生甲5:在地震、风暴发生时会有次声波产生,我们可以利用次声波预报灾害的发生。
师:懂得应用,加20分。
生乙5:狗在夜深人静时,听到次声时叫喊,可以防盗贼和犯罪分子。
师:正确,加20分。
师:(没有人举例了)如果没有例子了,第二轮竞赛就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结果:甲队80分,乙队100分,丙队60分,丁队80分,乙队第一名,甲和丁队第二名,乙队派代表上台领小红旗,大家掌声鼓励。
师:现在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次声波危害的具体实例。
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秘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迷”。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次声波。次声波为什么能杀人呢?原来,人们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波频率极为相似(0.01~20Hz)。当外界的次声波频率与内脏的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就会形成人体内脏的共振,产生种种不良反应。还会导致视觉模糊,吞咽困难,肝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四肢麻木,胸部产生压迫感。尤其是当人的腹腔、胸腔及颅腔内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外来的次声波频率相一致时,就会使人体的内脏系统振坏而死亡。因此有人正在利用次声波的性质与特点,探索研制一种能导致人神经麻痹的“次声武器”。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表2-2,了解自然界中人与某些动物的发声及听觉频率范围。
三、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超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
2.次声波和次声波的危害、应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节 超声波与次声波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2.超声波与次声波。
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3.超声波的应用:碎石、B超、声呐定位、超声导航。
4.次声波危害:对机器、建筑物、人体有伤害。
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时播放录像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录像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该教学方法把他们的积动性调动了起来。
但在录像素材方面,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四节 噪声控制与健康生活
1.物理观念: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科学思维: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科学探究:
(1)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1.重点: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减小噪声的途径。
2.难点:
分析减小噪声的途径和环境保护教育。
准备好各种不同声音的音频文件。
师: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一种听觉享受;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躁(给学生播放各种不同声音的音频文件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噪声及其防治。
一、噪声及其危害
师: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噪声来源于什么?
生甲:噪声通常来源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电。
生乙:音乐给人享受,然而夜深人静欣赏音乐时,若音乐声过大,则会影响他人休息,以致音乐变成了噪声。
生丙: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
师: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公害,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在享受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欢乐和刺激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二、噪声的防治
师:请同学们阅读P52表2-3,看一下我国2008年制定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居民、文教、行政办公区噪声限值是什么?
生:白天不高于55 dB,夜晚不高于45 dB。
师: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有什么具体措施?(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
生甲:在摩托车上装消声器。
生乙:在高架桥和高速公路两旁装隔音墙。
生丙:在道路旁植树造林。
师:如果工人所在的生产车间噪声很大,怎么办?
生:在耳朵上塞上棉花,或戴防噪声耳罩,或在振动的机器下垫泡沫塑料或加重加大底座。
师:以上大家对减小噪声的措施讲得很好,下面大家将以上措施归纳一下,减小噪声有几条途径?
生:1.从声源处减弱。
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3.从人耳处减弱。
师:为了监测噪声,办公区域和主要道路上常安置有噪声监测设备提醒人们注意减小噪声,以免影响他人,如图。
三、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噪声的来源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或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四节 噪声控制与健康生活
噪声。
1.来源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从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3.噪声监测设备。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以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方式树立学生关注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方面,我们还有待更进一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