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中,对自然之美、生活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有了自身体 会。《古代诗歌四首》中四首诗的体裁各不相同,四位诗人借助身边的景物,凝练成诗,同 样表达了各自强烈的情感。其中,诗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学习并感受到 的。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小学对古代诗歌的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形式有所积累,为学习本课打下了 基础。初一学生鉴赏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弱,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朗读感知,后从诗歌体裁引 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与鉴赏方法。其后,从背景、字词、句意、意象解读等赏析中初步体会 情景交融的特点。古代诗歌平仄分明,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好奇心 强、记忆力好,对古代诗歌或许有自身见解,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教学策略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侧重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学导入这节课,老师首先要送给大家一首词。 大屏幕出示:《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全班齐读。(一 读)2.师: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生动描绘了北戴河 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 大胸怀。同学们看“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句话提到了哪个历史人 物 你知道这里的“遗篇”是什么吗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学习毛主 席笔下的遗篇——《观沧海》。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1.自由读诗,扫清文字障碍。(二读) 2.找一名学生读诗,再找一名评价。 明确体裁: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我们了解一 下乐府诗。大屏幕出示:“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乐府诗的特点是:文本有声 有辞,内容多与诗题相联,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反映社会现实。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 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3.齐读。三、再读诗歌,体会节奏美。(三读)1.师:朗读一首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试读本诗,应该怎样停顿 二二式停顿。(找生试说。)2.请同学们按正确的节奏,同桌互相听读全诗。(四读)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美。我们已经能够准确、流利地读全诗,但还缺少有感情朗读。感情从何而来 这需要我 们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背景以及课下注释来解读诗歌的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曹操生平理解诗意,解读诗歌内容。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大屏幕师出示的曹操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并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大屏幕出示曹操介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 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 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 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 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瑾 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具体解读,指导朗读。1.思考:统领全诗的是哪个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 “观”字统领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 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观沧海呢 大屏出示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 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 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 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2.此时此刻,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追问:澹澹和竦峙是什么意思 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想象,把这四句 诗扩写成1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学生即兴写作,找生展示。师指导朗读: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 这样开阔壮美的景象,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 明确:语速慢而激昂。找生试读。(五读)3.作者由眼前开阔壮丽的景象,又想到了什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师提问: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若”字好在哪里,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若”是好像的意思,作者运用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的状观景象。作者仅仅是在写大海吗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还在写什么 明确:作者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师小结: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自身的化身。诗人此时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 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扫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时,借大海的形象来抒 发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之作——《步出夏门行》组诗,《观沧 海》是其中一首。作者的伟大抱负在这组诗中的另外一首《龟虽寿》中也有体现。4.大屏出示:《龟虽寿》《短歌行》。学生齐读两首诗及诗意,并找出能够体现诗人雄心 壮志的句子。(六读)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节选曹操诗《龟虽寿》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男生) (七读)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女生)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女生)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男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男生)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女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男生)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女生) ——节选曹操《短歌行》师小结:通过两首诗的辅助阅读,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一览无余。该怎样读这两 句呢 找生试说。明确:语气略快,雄壮;语调激昂上扬。找生试读。(八读)5.师:感受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后,请同学们带着对全诗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九读)五、四读诗歌,感受艺术美。1.小结:通过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同学们的朗读也有了新的提高。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名 家的朗读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播放范读。(十读)明确: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六、五读诗歌,品评人物美。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一定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再读诗歌,品评曹操。 1.分角色朗读全诗。(十一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女)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男)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 (合)2.学生用“曾经,我认为曹操是一个 的人,此刻,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个 的人”自由说话3.同学们想知道名家对曹操的评价吗 大屏出示: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终于能够完全掌握国家大事,完成建国大业,就是因为他具有非常卓越的聪明谋略,因此可以说他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你魏武帝凭借雄才武略的资质,在艰难的环境与肩负重任的机会,一起出现的时候;树 立匡复汉代扶正朝纲的功绩,超过了以前时代的贤人。——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七、背诵诗歌。推荐阅读: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的其他三首。师小结:带着对英雄的仰视和崇敬,让我们齐备全诗,希望同学们也要做有志气、有志 向的人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课考试涉及的重点为:诗歌内容理解、不同角度重点 句子的赏析、情感主旨、作者文学常识、写作特点等。因此,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完成以上教 学任务,理解诗歌,学会分析诗歌情感,感悟作者思想。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还保留着小学的学习习惯,存在书写较差、错别字过多、上课 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并且赏析古诗的能力较差,但他们积极性强,思维活跃,爱回答老师 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赏析诗 文的方法和技巧,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注重学生错别字的纠正与书写规范等问题。教学目标1.识记字音字形,识记作者常识,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正确背诵和默写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意境,学习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等角度赏析诗歌。3.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安慰之情,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策略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二)课前预知,当堂检测 1.文题解析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2.体裁:七言绝句 写景抒情诗 3.作者介绍(课件出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 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夸张。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构成其诗 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代表作有《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 天姥吟留别》等。【注】:教师着重强调常考的点:号、朝代、称号、代表作,引起学生注意,并让学生 当堂记忆提问,教师给予适当口头称赞和鼓励。4.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 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 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 遥寄给远方的友人5.结合资料,疏通诗意(课前学生预习自主完成,课堂检测教师补充归纳)(1)学生结合资料和注解,标注出疑难字音。(教师纠正错音)(2)学生尝试划分诗歌节奏,把握诗歌朗读节奏。(教师指导)(3)学生齐读诗歌,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采用 问答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点评补充,完成翻译内容)(4)教师再次提问学生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翻译:(全班齐读)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看课本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三)品析诗歌,体会情感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有什么作用 (1)意象角度:杨花,有漂泊无定之意;子规:啼鸣哀伤,有“不如归去”之声。(2)作用(表达效果):点明暮春季节,营造悲凉氛围,突出飘零离恨之感,为全诗奠定 哀伤的感情基调,为下面两句抒情做铺垫。【注】: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角度分析诗歌情感2.从“闻道龙标过五溪”读出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记叙听到友人的消息。“过五溪”表明了迁谪之地的荒凉,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 和牵挂。【注】: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和炼字角度分析诗歌情感。3.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5分钟内完成, 指定专门小组从某一角度探究,小组长汇报小组谈论结果,教师点评补充)【注】:教师总结,教会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角度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 歌情感。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主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 之情。【注】: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答主旨情感题,即主题思想=内容+情感【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诗歌,从哪些角度入 手分析诗歌(可以从意象、炼字、内容理解、修辞、表现手法、抒情角度等入手),教会学 生答题思路与技巧。(四)写作特色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3.巧用修辞,生动形象。4.总结归纳(主题思想、主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 之情。答主旨情感题,即主题思想=内容+情感 板书设计意象:杨花、子规借景抒情:月 同情、关切、安慰 课后训练、辅导的设计与安排1.背诵并默写诗歌2.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3.赏析王维《山居秋瞑》。 总结与反思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 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 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第三课时教材分析: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 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 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时编排在部编版 七上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两首诗歌主旨相同,均表达羁旅在外的游子的 思乡之情。但一样的思乡,却有着不一样的深情意蕴。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但是学习方法比较简单,以朗读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 有初步的认知。但是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加强朗读和背诵,从而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 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感受诗歌的情境。2.联系写作背景,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 交融的特点。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策略(一)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二)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三)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侧重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吗 师:王维久在外漂泊,遇到家人团聚的节日便越发思念亲人。他为什么不能与家人团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