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氓》《离骚》微项目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氓》《离骚》微项目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氓》《离骚》微项目式学习案例
一、教学分析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成了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微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项目式学习围绕表现性评价的情境任务的品性、目标和评分规则三大核心要素,改变了传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深刻。本堂课通过《氓》和《离骚》联读,以“运用比兴手法创作诗歌”为微项目式学习主任务,设计了三个活动,确立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1.比较阅读,鉴赏对比两首诗塑造的弃妇及弃臣形象。2.品读诗歌,分析两首诗在比兴手法上的区别与联系。3.学以致用,运用比兴手法写几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诗。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聚焦主体,鉴赏形象
1.自由朗读两首诗,请用凝练的语言以“一□□□的□□”为格式,概括你在这两首诗中读到的情绪或画面,其中“一□□□”可以是四字成语或词语。
预设:
《氓》: 一见倾心的相遇、一日三秋的等待、一帆风顺的新程、一厢情愿的坚守、一言难尽的苦楚、一塌糊涂的婚姻、一刀两断的决绝
《离骚》: 一往直前的追求、一心一意的付出、一如既往的坚守
2.这几位同学通过梳理文章内容,用非常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概括了主人公在里面流露的情绪或者画面。
【设计意图】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但是古代弃妇的形象总是和特定的意象相联系,成为诗人抒发心中情感的载体。通过该活动,可以让学生用凝练的语言快速把握抒情主体的形象,并找到两者的共同点。
活动二:披文入情,研习“比兴”
1.明确概念: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兴手法的运用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之情、理为形象之景、物;引出要表现的诗句,同时予以暗示、象征,帮助抒情、达理。
2.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氓》与《离骚》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对比二者在比兴物象和象征意味等方面异同,并讨论为什么选择这些物象。
明确:这些物象与诗歌所要展现的事物与情感有一定关联。
《氓》: 符合身份,桑为农村常见树木,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彰显性格,暗示女主人公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容颜变化,体现女主人如桑叶从润泽到枯萎陨落般变化的容颜。爱情转变,象征从新婚蜜恋到婚后一地鸡毛的爱情状况的转变。
《离骚》:香草、香花、香木等物象基本上是远离尘世,清高雅致,和诗人身上高洁的品质是共通的。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屈原喜爱香草,佩带它们,其实就是表明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感。这些香草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把这些事物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3.二者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区别联系?
明确:
学习支架:
汉代王逸:“《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总结: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就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成功地把象征手法运用到诗的创作中,更注重比兴中“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象征意味鲜明,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鲜明地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使用比兴手法的主观意图,赋予象征全新的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是对《诗经》比兴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学习提示”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比兴”这一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并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诗经》和《离骚》在比兴手法运用上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受到屈原已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
活动三:风骚绝响,诗意传承
请根据今天课堂所学,运用比兴手法写几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主题不限,诗歌体裁不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鉴赏与写作。通过活动三可以让学生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强化对“比兴”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落实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板书设计】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赏析《氓》《离骚》的比兴手法
弃妇 贴近生活 重在引发歌咏
比兴
弃臣 远离世俗 物象联系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