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准字音和节奏,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 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3. 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2. 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大家学过这首诗了吗?大家猜猜为什么这首诗要以“饮酒”为题?《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系列共有20首。本诗是第五首。陶渊明在自传里说平生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人家说酒后吐真言,我们今天就好好研读陶渊明的酒后真言。二、读出“悠然”诗韵1.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三节奏。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2. 读出韵律。一二声平三四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汉语中,一共有四声,一二声称之为平声,三四声称之为仄声。好,平声音长,我们碰到了平声的时候,要读的怎么样?长一些。仄声短,仄声的时候要读得相对短一些,韵字平仄皆回缓。碰到韵脚的时候,无论他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读得缓一些。平声老师用横线,仄声老师用竖线去标志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口诀来读一下。一二声平开始。吟诵规律: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拉长仄短促,韵字拖音音绵长。3. 带上动作诵读。虽然你们已经读得很不错了,可老师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古人吟诗时是不是还有动作,大家想一下是什么样的?好,大家带着摇头晃脑的动作再来吟诵此诗。4. 吟诵诗歌。如果让你从诗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生活态度的词,你认为是哪个?悠然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三、品读“悠然”真意。1. 悠然赏美景。(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几朵盛开的菊花、远处若隐若现的南山、快要落山的太阳、外出归来的鸟群。(2)请发挥你的想象,来描述诗中呈现的画面。(3)为什么诗人采菊,而不是采其他花儿?《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开放的季节是秋季,不与百花争艳,可见其超凡脱俗的特点,而陶渊明采菊,正是他人生志趣的体现。2. 悠然品真情。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在田园中,人闲适而自在。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呢?因此,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四、感悟“悠然”人生。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何“欲辨已忘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人沉醉田园,被眼前这悠然之美所吸引,无法自拔。“至情言语即无声”,说明他不是真的“忘言”,而是不能说,更是不想说。.五、结束语如果舒适生活要靠付出人格和气节作为代价,陶渊明宁愿忍受忍饥挨饿的痛苦。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的不朽诗篇。用一生去慢慢品味他心灵的悠然!六、作业设计1.把这首诗吟诵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身边的好朋友。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