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基本地形。2.通过观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3.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教学重点】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基本形态。【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2.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对比等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模式一 视频导入 1900年,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但两个英国人却谎称他们画的是“蝴蝶”。藏族同胞由于地理知识的缺乏,真的相信了他们。但正是这张“蝴蝶图”把英国军队引入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西藏,给藏族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由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导入新课。模式二 谁对谁错 某同学从地形图上发现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 848.86米,可来自青藏高原的卓玛却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聪明的你觉得他们谁对谁错呢 分析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相对高度)导入新课。模式三 猜谜语:(打一地图类型)谜面: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弯弯曲曲几条线,高低陡缓全能显。施工作战离不了,了解地形作贡献。谜底:等高线地形图,导入新课。模式四 利用野外探险活动图片和音乐导入根据学生回答说明,如果参加这些野外活动,必须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从而引入新课。二、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三、师生互动 理解新知(一)等高线地形图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2.学生探究学习:(1)地面高度的测量。指导学生读教材P32图2.9,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①671米、354米分别代表什么 ②317米代表什么 ③总结归纳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提示:从不同起点算,甲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小组评价。过渡: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那把这些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同学们说这是什么线呢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活动一:指导学生读教材P33,归纳等高线的特点。①读图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及特征。②读教材P33思与学,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教师也可以用课件动画演示,展示海拔不同的点,并演示连接过程)。③对照图2.10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的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活动二:指导学生读教材P33图2.10,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部位。①观看多媒体演示,熟悉不同山体部位,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②模型演示。③小组合作,以游戏的形式理解识记: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即辨别方法。设计意图:运用地形图进行对比,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等高线来表示各种地形。教师实时点评、拓展。总结归纳: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活动三:展示课件,完成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结合南方连下暴雨的天气,假设登山情景,分析发生泥石流时如何逃生。(录像播放)多媒体播放舟曲泥石流视频录像,让学生讨论发生泥石流时如何逃生。学生自主设计泥石流时的逃生路线。(二)分层设色地形图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2.学生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读教材P34-35,利用图2.14,认识不同的地形景观。 (1)确认地形:指出地形素描图中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的位置。(2)对照地形素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说一说两者的差异;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3)完成教材P36活动,学会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4)对号入座:根据描述判断地形名称。①高、陡峭、起伏很大。(山地)②高、面积辽阔、起伏较小、边缘较陡。(高原)③中间低、四周高。(盆地)④地势低平。(平原)⑤较低、起伏较小。(丘陵)四、课堂小结 梳理新知师生一起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见图书配套练习。【板书设计】一 海拔和相对高度二 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三 山体部位及其等高线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