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教案 4份打包)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教案 4份打包)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素养目标
一、物理观念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4.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科学思维
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测量平均速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科学探究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
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3.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用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并会判断物体是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3.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公式进行有关平均速度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难点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并会判断物体是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前,高速公路上不少开快车的司机总量看到洞“电子眼”后才临时减速。今天,伴随
着高速公路上敬意洞设备的陆续启用,将根据距离和行驶时间计算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这
就意味着,如果司机只是经过测速“电子眼”的瞬间减速,只要平均时速超过限速值,仍要
受到处罚。你知道这里的“平均时速”是指的什么吗?一起进入本节的学习吧!
教学活动
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通过阅课本P27,并根据实验步骤及需要经行小组内部分组,并预作实验,找出实验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经行明确分工,了解实验原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开始进行分组实验,并将数据填入表格,并算出速度。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成果,并请学生说出气泡运动的规律,
学生回答: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几乎相等。
为了更直观的来了解物理过程,并找出规律,我们学会用图像来记录数据,学生阅读课本P28。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的画法,让学生将自己所得到的数据画在教材29页图上,
学生完成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画法。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误差会影响图像,让学生明白前一段时间和后面数据不同是因为在加速。
画好后要求学生回答课本P29的问题,并得出气泡的运动规律,多媒体展示。
像这样的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什么运动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倒数三个自然段。
二、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自学,学生回答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v = S/t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吗?
学生回答:无关
一物体以5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s速度是多少?运动1km后速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多媒体展示。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生活中的运动一般速度是变的还是不变的呢?
学生回答:变的。
三、变速直线运动
请你们看看课本P29图2-3-5,观察这位同学的跑步情况,他在各个阶段的速度是一样的吗?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位同学在各个阶段的速度,比较他们速度的大小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他的各段的速度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速度是在变化着的,
那这样的运动叫做什么运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29。
学生阅读后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那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用符号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
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平均速度的公式: S总/t总。
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路程中的运动情况——平均快慢程度。并且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2)求平均速度时,中途停止的时间都要计算在内。
(3)计算平均速度前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讨论交流课本P29汽车的速度,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3.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气泡上升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气泡上升的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
一、物理观念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
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宏观机械运动形式。
二、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初春的早上,空气中依然凝聚着浓浓的寒意,但是你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梅树枝头已
露出一丝春意,有诗赞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淡淡的梅花香味在远处就能闻到的原因是什
么?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会知道答案。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1.情景创设
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
(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力证明.
(4)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①固态物质:分子有一定的位置,就像教案里听课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
②液态物质:分子相对活跃,就像课间时教室里的学生;
③气态物质:分子运动剧烈,就像操场上到处乱跑的学生。
(5)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子组成.
(6)原子也具有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7)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的核反应等。
(8)这些运动与光现象、电磁现象、核反应等有着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1.认识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是对运动学的初步认识,内容不多也不难,但是运动学的基础,将对日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生动地讲解,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讨论分析。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科学思维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2.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见的两种方法。
4.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1. 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书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便一把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学习完本节的知识后,相信你的这些疑惑就会得到解答。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参照物;(2)动与静;(3)快与慢。
一、参照物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小明所说的同学们都在后退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小结:
(1)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动与静
问: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问题分析 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归纳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拓展教学: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活动:学生看课本P24 2-2-5a、b、c、d图,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运行的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规律总结: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相对静止。
三、快与慢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百米赛跑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跑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3.速度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公式]v=s/t,用符号表示为v。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板书设计
2.运动的描述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比值法。4.能 量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2.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3.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二、科学思维
1.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认识几种常见的能量形式。
2.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1.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完成了任务后,从离地面
几百千米的高空顺利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外表温度迅速上升,剧烈燃烧,远远扇动就
像一个火球从天而降。
“神舟十一号”飞船外表的热焰从何而来?温度为什么会上升?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
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各种形式的能量;(2)能量可以转化。
一、各种形式的能量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
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分析归纳: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可以转化
1.能量的来源
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时发生转变。
如:①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多媒体)
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多媒体)
③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多媒体)
④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⑤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小结: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
2.能量的利用
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如:
(1)利用各种能量发电
①火力发电厂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②水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多媒体)
③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2)电能的利用
①电车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多媒体)
②电弧炉把电能转变成内能。(多媒体)
③电灯照明把电能转变成光能。(多媒体)
(3)内能的利用
①利用内能来加热:烧水做饭、取暖等。
②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车,火箭等。
大自然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和生态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核能。
如:a.利用风能发电。(多媒体)
b.利用核能发电。(大亚湾核电站)
板书设计
4.能 量
教学反思
本节是能量的初步认识。能量的形式是多样的,且能量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天下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要求学生能从大量的事实中了解能量的转化,对能量转化的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对不同形式能量的特点以及能量的转化、转移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