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教科书 书名:统编版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辨析血缘和地缘,理清二者关系,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2.掌握“乡土社会”商业模式的特点及外在表现。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血缘与地缘”的生活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分析文本,理清血缘和地缘关系,掌握乡土社会商业模式及特点。教学难点: 运用文中观点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血缘与地缘”生活现象。教学过程情境任务: 我校青寻文学社将针对费孝通曾在《患土地饥饿症者》一文中说到的“在村子里没有田,靠卖工度日的人,很多都是从别的地方迁徙入的“新户”。这些外乡人不能经营本村的农田。这种土地封锁也许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一观点,举办一个乡土中国社会发展研讨会,请你作为成员通过走访多途径进行调查,分析讨论这种迁徙现象背后的诸多原因,从而分析当今乡土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将其整理成调查报告。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调查分析: 环节一:源头活水、追根溯源 活动一:为了探究乡土社会迁徙现象我们随着导游的指引来到了一座记录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我们发现了以下两段文字: 1.父死子继: 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职业的血缘继替 贵人之子依旧贵——身份的血缘继替 富人之子依旧富——财富的血缘继替 2.“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根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1)看了第一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给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然后通过AI课堂抢答来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 文字一为我们描述了古代血缘社会的现状,家庭出身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在古代乡土社会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那时有科举考试等能够改变一些寒门士族命运的途径,但依然是杯水车薪。因为在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局面。现在我们可以用教育等各种途径改变这种命运和环境,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依然遵循着这种古老的血缘关系来维系我们的社会生活。 (2)结合第二段文字,大家再次速读文中1-4段,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血缘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的特点呢?又靠什么来维持的? 【预设】: 特点: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靠何维持:生育。 【教师小结】: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文段二中提到的“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根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古时候的村落形成都是血缘聚集起来的,他们维持家族势力就是通过“生育”。 古时候说“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血缘的结合,扩大自己的家族,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在村落里站稳脚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血缘社会的典型特征,也就形成了地缘关系,依靠着血缘聚集到一起。 【图片展示】 接着我们走进了北京四合院专区,四合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等级尊卑分级特征的建筑,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非常明确的看到血缘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北屋是正房,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的地方;倒座是南面朝北的房屋,是宾客住的地方)。老北京很讲究这种尊卑秩序,这也是皇权社会留下的标志性建筑,从而表明血缘决定的社会关系也反映在地域空间上。 环节二: 分析探究 剖析关系 活动一:接下来进入了另外一个场馆,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叫“库头村”的村庄社会扩展变迁史,据记载,浙江文成县城西南有“库头村”,500年前,平阳库头村陈姓兄弟三人,一人迁到云和,一人迁到景宁,一人迁到文成,为了纪念故土,他们所居三地俱名库头。请大家思考: (1)大家结合文章4-8段思考:为什么这三个兄弟不给新居住地起一个新名字,而要用故土来命名呢?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 这三个兄弟他们虽然迁出了原来的村庄,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重新聚集形成村落,但是依然和原来村庄保持着血缘联系。就比如我们很多人的出生地和籍贯不一样,籍贯,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又名祖居地或原籍。虽然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籍贯的意义不太大, 但是却在这里显然的告诉我们: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出生地。又比如,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美国的“唐人街”,发达城市中的“山东帮”“河南村”等)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域特征更是显著。 古代社会的迁移并没有脱离血缘而单独存在,他们没有完全独立的名称和群体,所以血缘和地缘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那么血缘和地缘的具有什么关系呢?结合我们所学并在文章中找出原句进行分析。 【预设】: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就是血缘性的地缘,这里很显然,我们乡土社会里的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 活动二:我们老百姓的传统思想就是安土重迁,不愿意随意的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人终究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那他们流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流动之后又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呢? (1)接下来引入眼帘的是几句诗,我们仔细揣摩并进行思考:观看一则视频,我们从中多多少少会发现古时候百姓背井离乡的原因,请你结合文章第六段试着分析和概括老百姓迁徙的原因,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教师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老百姓的迁徙很多时候都是迫不得已,也许是因为自然灾害、也许是因为苛捐杂税、当然更多的也是因为战争等,他们的生存状态应该流离失所、困顿不堪的,心情也是忧愁不止的。 (2)人们迁徙之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总得继续生活,老实本分的农民老李因在老家生活不下去了,被迫离开了熟悉的乡村,成为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新客”。试着结合文本8-10段推测一下老李这个“新客”可能的人生经历,如背井离乡后的生活情况、异地谋生的情况等。 (分组讨论,然后抢答) 【预设】: 通过研讨我们会发现,外来人很难融入本地的生活,如果这些没有血亲的人能够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就会变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纯粹的地缘了,但是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乡土社会却相当困难。 环节三:深入挖掘 乡土经济 活动一: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说: 我未听说一个外来人究竟需要在本村住多久才能算作本村人,但是我却听听说过:外来人的孩子,虽生于本村,仍像其父母一样,被视作外来人。”根据文本8-9段内容,请你谈一谈:为什么外来人不容易被视作本村人 他们怎样做才能被视作本村人 (可以找关于客家族的视频)(随机点名) 【预设】: 大体上我们要满足这几个条件才可以:第一,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入赘。所以外来人很难融入本土,他们就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商业。 活动二:那么为什么说是特殊职业?因为这种商业活动在我们血缘结合的社团中是不存在的。请大家速读11-14段找出原因。(人情社会的图片) 【预设】: 第一,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 第二,“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第三,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分出现。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想到我们现在常说不与熟人打交道,不和亲戚做生意,其中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太对重叠的人情而导致的亲戚反目,这样会不利于血缘关系的延续。 活动三:那么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乡土社会中独有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呈现出哪些特点 其外在表现如何 请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整理。(在文本中进行圈点勾画,形成文字拍照上传) 【预设】: 特点:社会生活越发达,人之间的往来也越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外在表现: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现代社会的特性。 【教师小结】: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家乡没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大城市里,少了很多这种人情往来,拼的就是谁更加优秀和努力,在这里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团体,成为了真正的脱离血缘的地缘,因此,地缘是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否认血缘结合的特性也能够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例如,很多企业他们极力打造“家文化”,旨在使员工们有归属感,从而建立起一种类似对家族事业般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环节三:拓展延伸 迁移运用 最后我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一起来看下面两则材料,学以致用。(随机点名和自主回答相结合) 1、由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的转变,是从乡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表现,但是今天,来到大城市的民工会自然地按照地域进行结合,这样的地缘结合究竟是“乡土”的还是“现代”的?结合本课所学到的内容,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理解。 【预设】: 作者所说的地缘结合是因商业发展而产生的,如民工与城市的结合。但是民工之间因为原生地域的结合依然是乡土性的,基于共同习俗和传统,具有“熟人”因素,彼此信任,这也说明“乡土”在中国人心里仍然是一种牵念。 2、“人情”社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办红白喜事讲人情随礼金。现代社会仍有借人情受贿的不法案件发生,西安交大原副校长张汉荣便以“人情往来”为借口,受贿一千多万人民币,最终被判刑12年。 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合理的进行“人情往来”? 【预设】: 现在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在进行人情交往的时候不能越界。应该合理有度,不越界,不逾矩,才能够更好的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同时我们应该尊重现在的商业模式,如果一切都靠着人情往来,那们人们就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经济收益,就会导致社会的失衡。 环节四:课堂小结 齐读感悟 本节课我们了解到了我们中国是如何从人情性的血缘性乡土社会向商业性的地缘性现代社会演变的,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最后两段,再次体悟我们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大变迁。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大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大社会变迁,把人从土地中“拔”出来了,作者为我们从乡土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特点这一角度来展现乡土社会变迁。 环节五:课后作业 通过对乡土博物馆的参观以及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来作为我们的课后作业: 如今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如新农村建设、外出打工、乡村企业、干群关系、天价彩礼、人情往来等,请选择你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多途径调查,分析这些新的变化,尝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