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课题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科书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探究一词多义,能简单把握词义引申的规律。 2. 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避免以今律古; 3. 在对比学习中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以“走”字为例,能举一反三,做到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汇;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并运用于文言文阅读中。 1. 搜集古诗文、成语等资料,梳理不同语境下“走”的义项。2. 在搜集基础上,小组合作梳理、探究“走” 的词义引申规律。教学难点: 1. 探究词义的引申规律 2.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并运用于文言文阅读中。教学过程导入任务:请同学解释节选文段范仲淹《与韩魏公书》的指定实词“走”的含义,面对难以解释的词语“走”,寻求解决方案。 西事之责,在公与走!或各上文字,则虑微有不同,便为人攻击,无以取信。或随众上下, 他日谁咎?愿公思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节选 活动一:搜集文句,解释并梳理词语含义 搜集含“走”字的古诗文句子或成语,并解释“走”的含义 其地不干,其草如茅与走。( ) ②飞沙走砾。(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④几欲先走。( ) ⑤渔者走渊,木者走山。( ) 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⑦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 ) ⑧弃甲曳兵而走。( ) 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⑩老翁逾墙走。( ) 羽大破秦军,虏王离,走章邯。( ) 走一介之使。(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双兔傍地走。( ) 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 夸父与日逐走。( ) 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犯之。( ) 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 )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成语:“走马观花”( ) “飞砂走石”( ) 教师引导:以上我们尝试搜集大量含“走”的句子或成语,也惊叹于小小“走”字的大大含义。其实《辞源》一书对这种一词多义的解释也做出了要求,并强调说: “义力求简从、确切,并注意词的来源和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释义重在溯源。”那么,就让我们走进活动二,一探词语本义的究竟。 活动二:探源文言,把握字形,确定词语本义 根据学生的分组分享,确定实词本义的方法总结: ①根据传统训诂学“以形索义”理论,分析古文字形。 ②参考《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源流字典》等专业、权威资料,多方查证。 ③罗列各义项,求本溯源推断各义项中的词义引申的源头,探寻词的本义。…… 教师总结:引用王宁《训诂学原理》对词义引申的见解: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词义从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那么,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呢?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让我们走进活动三,探究词义的引申规律。 活动三:纲举目张,探究引申规律,撰写学习笔记 分组探究“走”字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并把握其发展规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资料形成小报告并分组展示。展示如下: 小组一:词义的引申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走”,由本义“奔跑”,引申到“去、到”,强调的是目标;再由“去、到”引申到“奔向、趋向”,强调的是方向。而无论是强调目标还是强调方向,共同点都在于离开了原地,与原地发生了位移,我们认为这就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化。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这种现象在文言词语中很普遍,古人认为时间、速度与空间、密度的概念关系密切,之前我们学过“数罟不入污池”,只晓得课后注释给“数罟”的解释是“细密的网”,在梳理“走”的各个义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它们的引申过程非常相似。“数”由数目义引申为“多次、屡次”,这是个偏时间上的意义,但是引申为“细密的网”,这是个偏重空间上的意义。 再比如“或”,本义是“邦国”,因为一定要有人守护邦国,所以可以引申出“有的人,某人”,而人守卫一定是有空间上的位置的,慢慢引申出“有时” 这一表示时间的概念。 所以,我们小组认为,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引导:从这个角度理解“偏差”也是从空间变化而引申出来的含义) 小组二:词义的引申可以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走”的本义是“奔跑” ,是一个动词,却可以引申出很多名词性的含义,如“奔走的动物”“跑腿的下人”“滚动的车轮”等含义。不难发现,奔跑是一个强调动态的动作,而众多的名词含义都是从动词本义发展变化而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化静为动或者化动为静的例子。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开始翻译“军”,我很自然理解为“军队”,但是因为后文函陵和氾南是地名,我发现,原来“军”已经从名词变成了动词“驻扎军队”了。 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查阅了资料,发现北宋程颐曾说:“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我想古人应该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会赋予“走”字众多的名词类义项。 (教师引导:词义的引申过程,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古人认识世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人合一的思想, “以近知远”,即从可用感官感知的具体事物入手,进而通过联想、达到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由此及彼 ) 小组三:词义的引申可以从主体客体的关系和词义的褒贬角度来思考。 “走”从本义“奔跑”引申出“去、到”“驱使、逃跑、赶跑、滚动” 等含义,细细玩味,我们发现其实“去、到”更强调主动性,而“驱使、逃跑、赶跑”更强调被动性。从这一角度,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从“奔跑”引申到贬义化的“逃跑”和褒义化的“赶跑”以及中性化的 “驱使、滚动”含义。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率”,“率”有“带领、率领”之义,也有名词化的“将帅”之义,从此意义自然引申出表褒义的“楷模、表率”之义,但是也引申出表贬义的“直率、轻率”之义。 (教师引导:从“楷模,表率”到“直率,轻率”的引申,表现出词义的正反关系,体现出古人的辩证思维, 这样的词有很多,诸如吉凶,明暗,毁誉,进退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出发,就是全面观察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而不是偏于一隅;就是既注意事物的各部分与整体的自然和谐的关系,又重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还是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是佛家的“一多相摄”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其多种命题均可归结于传统思维辩证观念。 ) 小组四:听了小组分享的学习笔记,收获很多。除以上的不同角度探究词义引申的规律,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呢?比如: “走”从“奔跑的人”是如何引申到谦辞“我”的,这又体现了古人一种怎样的认知?再如从“奔跑” 引申出“偏差”,除了强调空间变化外,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走”从“奔跑”引申到“奔跑的人”体现了一种由动到静的过程,但是从“奔跑的人”引申到谦辞“我”,则体现了古人的一种民族心理。众所周知,汉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礼仪之邦”,文化之邦,古代汉语的发展不可能不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及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乡土社会中的人“生于斯、死于斯”,也印证了这一点。古代汉语词汇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与本民族古代礼制与习俗等因素,词汇的意义在礼俗之间发生了引申联系。汉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在称呼上有着本民族独有的谦逊特色,因而受到文化生活的影响,“走”字按照礼俗角度发展为“对人的谦称”,强调谦逊之意。如《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当“走”由说话人亲口称呼自己时,便表示为“自称的谦辞”。 从“奔跑” 引申出“偏差”,除了强调空间变化外,还可以从“虚实”角度来看。因为“奔跑”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偏差”则更强调“抽象”的,“虚”的。好比刚才一组发言说的“或”本义是“邦国”,但是引申到“有时”,就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角度。教师总结:通过上面大家的分享,我们更理性地把握了词义引申的规律。那么,古今词义是一成不变的继承与发展还是有所变化呢?让我们举例看看。 老师总结:通过以上活动,我们以“走”为例,尝试探源文言,通过把握本义,梳理众多引申义的引申过程,大家也 上台分享收获颇多,下面让我们举一反三,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小题,体会文言的特殊魅力。 活动四:举一反三,运用方法,体会文言魅力。 请解释下列文段中的每一个“走”的意思。 沛公走1守将,破秦关,入咸阳。禁军望风而走2,宫中走3卒皆四逸。手下诸将皆争走4库府,萧何独走5入相邸,收律令图书,以两走6之辇尽数运藏。 明确:走1:赶跑 走2:逃跑 走3:跑腿 走4:奔向 走5:奔跑 走6:车轮 教师做课堂总结: 闻道明理始于读书,文字是基本功。语言是信息载体,文言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这种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读者对语言的理解。 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汉语,经历了岁月的磨蚀,给大家的阅读造成较大的障碍。古今词义的差异更是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一大难点。其实,他们是相交相融的河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比较中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把握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即使缘悭一面,但依旧能神交古人,不断丰富文化涵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崇高人格,更肩负起作为当代青少年绽放“中华文明之光”的伟大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