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任务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任务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劝学》——析文探境,思辨明学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言字词,积累重要字词句;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说理思路。 2.文化传承与理解: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语言准确,以理服人,形成有效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辨品质。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论证逻辑魅力,感受思辨与表达之美;拓展阅读,体会文言文中折射的文化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语言准确,以理服人,形成有效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辨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李泽厚《美的历程》:“庄文奇诡、荀文谨严、韩文峻峭……” 冯友兰:“《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 《劝学》的逻辑严密吗? 二、学习活动: 析文探境,思辨明学 立足文本,回归语境,大胆质疑、分析论证,负责任、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深入解读《劝学》。 【学习任务一】回归历史文化语境,还原论说文情理、逻辑的本原 问题:《劝学》是在“劝”谁学,学什么呢?真的在讲“学习之道”吗? 1.开篇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荀子为什么从反面说“学习不能够停止”呢? 梁启超评价:“荀子虽为儒家大师,却自有其门庭堂奥,不特与孟子异撰,且其学有并非孔子所能赅者。”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明确了“劝学”的对象是:性本恶的普通人。学习可以“长善救恶。”】 《劝学》删节部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学习是诵读儒家经典、亲近先贤中正、提高品德修养,最终目标是成为“圣人”。“学以成圣”是儒家的道学传统。“学习之道”亦是“儒学之道”。】 【学习任务二】立足文本文体语境,建构论说文思辨性阅读路径 问题:《劝学》说理真的多样吗 比喻说理多而杂还是真的精警有力 1.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全文的比喻说理及其特点。 2.以第四段为例,立足文本语境,聚焦比喻群在表意上的异同。把握比喻说理的优缺点。 【优:比喻说理既深入浅出、具体形象地突出了事理,又生动地推进了阐释层次。配合齐整的句式读来更是气势酣畅,直击人心。】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评到“喻巧而理至”。 哲学家黎明先生曾说:“逻辑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 【缺:整个论述过程是通过设喻来完成的,“以喻代议”,缺少分析,道理需要读者自己参悟,说理不够透彻、明晰。比喻本身可证伪,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驳倒,有逻辑纰漏。】 【学习任务三】置身当代生活语境,促进学生思维模型自我建构 问题:《劝学》论证内在逻辑是有漏洞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逻辑闭环? 以第二段为例,置身当代语境,重新审视评析,从今人的思维特点和所处现实语境出发,修正其说法,补充评议,进行微改写。 课堂小结 思辨性阅读应该回归历史语境,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和视角,基于文章本自身的情理、逻辑,进行理性的批评,多元、辩证地看待古代文化传统的思维特性。 从经典论说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内化为自己成长的精华与养分,培育“理性之光”。 这才是对中国古代论说文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课后任务 1.聚焦《劝学》其他段落中的疑点,从观点阐述、说理方式、论证思路等角度进行补充、完善,使它更符合我们今人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2.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有人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马斯克“脑机”接口这些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未来不再需要知识的积累,学习失去了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将自己的思考文字上传到班级空间,大家一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